松山湖实验中学教育集团东坑中学的篮球场上空,两架双翼航模正以45度仰角完成极限跃升动作,地面千余师生爆发的欢呼声穿透云霄。这场由东莞科技馆主导的"探秘航天逐梦苍穹"科普活动,以突破传统课堂的硬核科技展演,在岭南教育界掀起关于科学育人范式革新的深层思考。
在核心实验区,三组不同推进系统的"土火箭"正在颠覆认知。化学组利用小苏打与白醋的酸碱中和反应,在气压值突破3.5个标准大气压时成功发射箭体;物理组通过酒精燃烧产生800℃高温燃气流,验证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工程应用;而液氮组的超临界汽化实验,则用零下196℃的极低温膨胀效应展示了相变能量的暴力美学。科技馆工程师张明现场拆解技术内核:"三种推进方式对应着航天领域的气压弹射、化学燃料和低温引擎技术,我们在安全阈值内完成了航天启蒙教育的降维打击。"
当学生陈昊亲手按下液氮反应阀的瞬间,气压表指针的剧烈抖动与箭体破空而出的尖啸形成双重震撼。这种将操作台变为发射基地的沉浸式设计,使抽象的热力学方程转化为可触达的物理感知。"原来航天工程不是遥不可及的黑科技,"物理教师李媛在观察笔记中写道,"当学生能亲手制造推力变量,科创教育的认知闭环就完成了关键拼图。"
航模编队表演则将教学现场推向高潮。科普团队操控的固定翼飞行器以25米/秒的速度完成横滚机动,旋翼机在悬停中展示伯努利原理的流体力学应用。具有军工背景的航模教练王建军透露:"我们特意选用1:48比例的歼-20模型,通过矢量喷口改装实现真实战机的过失速机动,这种视觉冲击能有效破除学生对航空工程的畏难心理。"
松实东中教务主任周颖向记者展示的监测数据颇具深意:在2023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该校学生项目涉及航天领域的占比不足7%,而本次活动后提交的135份科创方案中,空间科学类选题激增至41%。"立人教育不是空洞的理念,当孩子们亲眼见证液氮汽化将3公斤载荷送上15米高度时,创新实践能力就获得了具象化生长载体。"该校与东莞理工共建的"少年工程师工作站"已进入实质筹备阶段,计划引入真实航天器的冗余设计、故障树分析等工程思维训练模块。
在这场持续5小时的科技盛宴中,松实东中用12项高危实验的安全转化、37架航模的精准操控、200余人次的深度参与,完成了科学教育从知识灌输到能力建构的范式跃迁。东莞教育局督导组在现场评估报告中特别指出:"当化学反应的能量释放转化为可测量的推力参数,当航模飞控数据接入物理课堂的计算模型,这种将真实工程问题前置的教育创新,正在重塑珠三角地区的基础教育生态。"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