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的清晨,大岭山镇大沙村党群服务中心内,一场跨越八十载时空的精神对话正在展开。中山大学中文系37名师生与当地党员干部围坐共读《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央党校博士生陈玲芬的云端导读直击党性修养本质,激发现场十余次自发掌声。"当年东纵战士用枪杆子保卫家园,今天我们要用笔杆子传承精神。"中大青年教师李墨的即席发言,为这场穿透历史烟云的读书会写下注脚。
在东江纵队纪念馆陈列的斑驳文物前,讲解员特意停留在一组泛黄的中大学籍档案前。当得知该纵队初创时期有47%指挥员出自中大,参观队伍里响起此起彼伏的抽气声。博士生姜雪凝视着烈士家书复印件上晕染的血迹,突然向展柜深鞠三躬:"这些学长用生命诠释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真谛。"纪念馆外木棉花正艳,恰似当年战火中绽放的青春。
午后的大岭山华强学校礼堂,122名随迁子女的拘谨在中大学子掏出自制手绘明信片时冰消瓦解。"原来给我写信的姐姐眼睛这么亮!"六年级谢桂姗攥着中大学生会主席送的水晶镇纸,脸颊泛起兴奋的潮红。曾在华强就读的中大本科生丁梦馨穿梭在课桌间,突然被学弟塞来三年前自己留在图书角的批注本,扉页上稚嫩的"走出大山"四字已洇出岁月的黄边。
东莞市教育局驻村干部肖炳生透露,穗莞"两地书"活动启动月余,已促成247对笔友建立固定联系,三封学生书信更被选入《岭南少年文萃》。暮色中,博士生毛誉澄望着操场追逐踢球的孩子们,对同伴低声说:"你看那破门框,多像罗浮山突围时的临时指挥部。"晚风掠过球场,携着不知谁哼唱的东纵军歌片段,消散在荔枝林深处。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