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进程不断侵蚀自然教育空间的当下,樟木头农林水务局以稻田为课本展开破局实验。2025年4月10日,该局联合康力幼儿园打造的"自然课堂"在裕丰社区坭坡村稻田落地,16组城市家庭在泥泞水田中完成农耕文化沉浸式教学。这场看似简单的插秧实践,暗含着教育行政部门对劳动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层探索——当传统农事被机械替代的今天,如何让城市儿童在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汇处建立完整的认知体系。
活动现场形成鲜明对照的两种图景颇具象征意味:东侧田埂上,孩童们赤足踏入及膝泥浆,指尖触碰秧苗时产生的条件反射式退缩,折射出城市生活对自然感知能力的钝化;西侧田埂边,插秧机高效运作形成的几何秧苗阵列,则昭示着现代农业对传统耕作模式的迭代。这种刻意营造的认知冲突,恰恰构成劳动教育的完整闭环——参与家庭在人工插秧的2.6小时劳作中,人均完成1.2平方米耕作面积,手掌磨损率高达73%,这种具身认知带来的教育冲击远超过45分钟的理论授课。
"劳动教育不是行为艺术,而是认知重构工程。"现场观察的教育学者指出,樟木头的创新在于将农业实践转化为教育生产力。据农林水务局数据显示,近三年累计开发校外劳动基地23处,年均覆盖学生4800人次,课程设置形成"认知-实践-创造"三级体系。当叶姓家长坦言"自身农耕经验断层"时,折射的恰是教育系统对代际文化传承的补救机制。活动中设置的"机械农具认知区"与"传统农具体验带",正试图弥合技术进步与文化传承的认知鸿沟。
这场农耕实践的价值溢出已超越教育范畴。随着城市儿童自然缺失症检出率攀升至37%的背景下,农林水务局将生态保护、粮食安全等宏观命题具象为可触摸的秧苗,使0.8亩试验田成为微型社会课堂。活动结束后,85%的参与者形成持续性的农业观察计划,这种教育成效的延展性验证了实践性学习的底层逻辑。当教育行政部门主动打破资源壁垒,将公共服务与教学创新深度耦合,劳动教育才能真正摆脱形式主义窠臼,在真实社会场景中培育出具备完整认知能力的未来公民。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