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RC自动化公司的车间里,技术总监陈工握着刚到账的550万元信贷批复单,身后是轰鸣运转的精密线束设备。三个月前,这家手握专利却苦于无抵押物的科技企业,还深陷融资困局。“建行的‘技术流+资金流’双轨评估,让我们凭研发能力获得了首贷。”陈工感慨道。此刻在32公里外的建行东莞分行数据中心,信贷经理正通过央行资金流平台调取企业跨行流水,屏幕另一端的“技术流”评估系统同步解析着企业32维创新指标——这套全国首创的科创企业三维信用评估体系,已悄然重塑珠三角的科技金融生态。
当央行2024年10月推出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时,建行东莞分行行长林峰嗅到了破局契机。“技术流体系能评估专利含金量,但资金链如同企业血脉,必须动态监控。”在央行东莞分行指导下,该行率先将资金流平台与企业技术流评价系统、人行征信信息流融合,构建起覆盖“研发能力-资金健康度-信用记录”的三维坐标。这套系统能穿透企业全生命周期:既量化32项指标扫描技术“成色”,又通过资金流平台追踪跨行资金动向,再叠加征信数据验证经营韧性,彻底打破科技企业“专利值钱、贷款无门”的怪圈。
变革在实体经济中激荡起涟漪。广东WD新材料公司的财务总监至今记得,去年底为千万元订单奔走融资时,六家银行的信贷员轮番查阅碎片化流水。“建行通过央行平台实时抓取全渠道资金轨迹,三天就批下千万信用贷。”目前该系统已精准灌溉24家科创企业,1.35亿信贷活水中,单笔最高冲至800万元。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流程重构:东莞YK电子的500万紧急授信审批从14天压缩至48小时,风控模型根据企业资金波动自动触发预警——三维数据流的碰撞,正催生信贷效率的指数级裂变。
在金融学者看来,这场试验正在拆解科技金融的百年难题。“当技术专利可量化评估,资金轨迹可穿透追踪,轻资产科创企业终于有了信用通行证。”中山大学金融系教授王瀚指出,该模式通过央行基础设施打破银企信息孤岛,使银行敢贷、会贷变成现实。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将“技术流”体系推向全国,建行东莞分行正着手开发第二代系统:整合税务、海关等公共数据源,构建更立体的“资金流+”生态。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上,这场始于东莞的金融革命,正为科技金融新范式写下生动注脚。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