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甬优化发展善做“加减法”

镇区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9-07-16 08:31:00
  杭甬优化发展善做“加减法”
 
  从西湖往东行驶,穿越上城区,来到钱江新城。沿途的风景,从古街里弄,到加快改造的旧城项目,再到已经崛起的新城,恰巧反映了杭州近年来城市发展的轨迹。
 
  旧城改造和发展空间拓展,是杭州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动力引擎,也是这座城市提升品质、迈向世界名城的重要抓手。在优化发展空间的生动实践中,杭州在做“加减法”方面,特别是在挖掘新的发展空间、盘活存量空间,探索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
 
  而杭州的近邻、历史文化名城宁波,近年来在城市发展中同样善做“加减法”。通过“修旧如旧”,如今宁波不少历史文化建筑和街区得到活化,建筑和街区的空间资源也得到了盘活。历史文化与现代要素的有机融合,使得历史文化在传承发展中,也给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杭州人记忆中的“老望江”正在蜕变。这个代表着地道杭州味道的城市符号,如今面貌正在一天天变化着。
 
  7月4日,记者走进承载着“老杭州们”城市记忆的“老望江”。眼前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正在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
 
  在望江路和海潮寺路交会处的望江单元R21-03地块的安置房项目,工程建设已进入最后收尾阶段。建成后,这里可安置回迁的841户居民。
 
  乘电梯来到中层的楼层,环视四方,附近还有工地在施工。该项目建设方负责人、杭州望海潮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春宇告诉记者,周边在建项目既有安置房项目,又有邻里中心、学校等民生基础配套项目。
 
  说起“老望江”,“老杭州们”都知道,这里很早之前就承包了杭州人的“菜篮子”。可到了后来,聚集的人多了,这里也发生了变化。密集的违章建筑、破旧老房子、棚户区,让这个曾经承载城市记忆的区域,黯然失色,无论是居住环境还是卫生条件都不孚众望。
 
  “改造前,这里是市区最大的棚户区,脏乱差现象突出,人居环境差,大部分人所居住面积甚至不足30平方米。”姚春宇表示。
 
  “老望江”连湖拥江,是钱塘江和西湖之间最短的“捷径”。对于近年来推动城市发展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挣脱发展空间束缚的杭州,对望江地区的更新和改造是势在必行。
 
  从媒体公开报道可以看到当时望江地区征迁改造的细节:补偿标准、安置方式、工作程序、投诉渠道等征收信息全部被放在网上,居民可查询到所有安置房源的情况,了解到每家每户的进展和补偿情况;邀请征迁范围内的党员、热心农户代表成立征收自治小组,参与政策研究、宣传发动、走访谈判、赔补监督等各个环节,并引导群众自主参与,让征迁成为人人可以参与设计、推进、分享的“惠民实事”……
 
  通过“阳光征迁、群众监督”“群众工作感召法”等手段,群众看到了望江地区的美好的未来,最终,这个被称作“可能是杭州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旧城改造”获得了成功。半年时间,征迁2000多户,“望江速度”,让大家重新认识了望江地区。
 
  通过城市更新和改造,望江地区腾出了1500亩的发展空间。在杭州市上城区的规划蓝图里,望江地区也有了新名字——“望江新城”。
 
  如何用好这一来之不易的发展空间?上城区明确提出以“有限空间,无限发展”的理念来打造望江新城。这一理念,从今年3月该区发布的望江新城未来三年的城市建设规划中可见一斑。
 
  规划在用足用好存量空间方面下足了功夫。在传承保护历史文化方面,望江新城将打造一条南北向的城市年轮带,把海潮寺、肉联厂宿舍、娃哈哈锅炉房及老厂区、源泰楼、甘王路历史建筑以及废弃的铁路有机串接起来,让所有的历史遗迹重焕光彩。
 
  产业方面,以城市年轮带为主轴,形成南、中、北三个产业区块,其中南侧以文化产业为主,中部主要是年轮商业街、国际社区以及智能企业加速器,北侧则是金融信息港和新金融聚集区。
 
  让外界更为震撼的,还包括望江新城开发利用立体空间的设想和举措。按照规划,望江新城将开发80万平方米以上的地下空间。地下将打造商业街道系统,串联地铁站、出站通道、换乘平台、地下商业街及下沉广场,成为集商业、文化、金融等多种高端服务为一体的国际交流中心。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这会比电影《流浪地球》中的“地下城”还要漂亮。
 
  杭州的近邻宁波,在优化发展空间方面,也有着很好的经验。老外滩,就是这样一个鲜活的例子。
 
  7月1日下午,记者漫步在宁波老外滩的街巷上,看到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行走在青石路上,细细品味这历经百年的老建筑,用心倾听老外滩沧桑的历史。
 
  老外滩,位于甬江、奉化江和余姚江的三江汇流之地,唐宋以来就是最繁华的港口之一,曾是近代“五口通商”中最早的对外开埠区。这里是宁波旧城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少老宁波心中的“城市地标”。
 
  三江之水,见证了老外滩从繁华到没落,从没落到“涅槃”。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保护,老外滩此前曾淹没在杂乱的城市建筑之间,渐渐被这座城市遗忘。直到2002年,出于延续街区的传统和风貌的考虑,宁波开始着手对老外滩进行改造和更新,老外滩也由此迎来了新生。
 
  老外滩建筑的改造体现了“修旧如旧,造旧如旧”的理念。改造大致上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全面拆除改造成为大面积绿化;第二阶段是通过保留历史建筑的片断,记录当时外滩兴旺繁盛的痕迹,并建设相应的历史博物馆;第三阶段是老外滩历史街区的改造,在保护历史风貌和保存街区格局的条件下,让传统建筑和新建筑有机结合、相互融入。
 
  通过改造,老外滩基本保持了当初十里洋场的风貌。新的建筑以及酒吧、餐饮等新业态的引入,让拥有历史厚重感的老外滩,渐渐也增添了时尚气息与活力。
 
  和下午的静谧场景不同,每天夜幕降临,青春、活力成了老外滩的“关键词”。改造后的老外滩,如今是耳熟能详的“酒吧街”。这里汇聚了大量的年轻人,不少人在此相聚畅谈,把酒言欢,在欢乐时光中忘却一天的疲惫。
 
  “桃子,桃子……”每天晚上,老外滩“好久不见”的酒吧领班桃子都会忙前忙后,帮夜游老外滩的游客拍照留念,或帮着点酒听歌。桃子说,虽然国内不少城市都有酒吧街,但很难再找出像老外滩这样既有历史文化底色又有都市气息的酒吧街,这是老外滩的独特之处。
 
  其实,老外滩只是宁波在保护历史文化建筑、优化发展空间中的一个范例。在宁波走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宁波对历史建筑的保育、活化相当重视。通过“修旧如旧”,让历史建筑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得到保全。而在后续的保护中,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唤醒”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让其与现代要素实现融合发展。这一举措,不仅盘活了存量的发展空间,也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今年杭州两会期间,加快建设邻里中心成为热词。有政协委员提出,要加快杭州市邻里中心规划研究成果向实践转化,由规划部门牵头制定社区专项规划,如以2500户到3000户左右规模规划为一个社区单元,科学编制社区规划,强化社区整体设计,将不同小区的社区配套用房集中建设,综合治理提升,通过社区专项规划使社区配套用房集中设置,为建设社区级的邻里中心提供规划基础。
 
  邻里中心的概念最早是在新加坡提出的。对于杭州而言,建设邻里中心,是当地推动土地集约利用的一项重要举措。
 
  杭州2016年就制定了《杭州市“邻里中心”规划研究》,对邻里中心进行了解读:为居民提供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区管理及商业等日常生活服务的“一站式”公共服务中心,是现有街道级公共服务中心和社区级公共服务中心的提升版。
 
  杭州“邻里中心”强调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推动不同功能公共设施的集聚,形成功能综合体以实现高效复合利用,最大程度上集约利用土地,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类型丰富、便捷可达的公共服务。
 
  记者在杭州上城区的望江地区采访时了解到,望江地区的邻里中心正在加快建设。该项目的地上建筑面积17078平方米,主要包括农贸市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住区养老院、派出所、社区用房、物业管理用房及公厕。同时,地下建筑面积也达到11529平方米,主要包括地下一层农贸市场、非机动车库及设备用房。项目建成后,可以方便周边居民办事、买菜、会客、托儿、看病、养老、娱乐……可以说,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闲”,社区居民在邻里中心就能“一站式”解决。
 
  另外,去年杭州钱投集团建设的第一座邻里中心——元宝塘邻居中心目前已投入运营。接下来,该集团还将在钱江新城范围内建设13家邻里中心,这些邻里中心将在西湖、上城等区布局。其中,在钱江新城拟建设的邻里中心,有6家预计会在亚运会前投入运营。
 
  杭甬在优化发展空间的探索和实践,所取得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相关的经验和做法也值得学习借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千百年来是以西湖和旧城为核心。但为了破除空间对于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限制,杭州决定走出西湖、拥抱钱塘江,打破了千年的格局。“拥江发展”的杭州,近年来加快了城市更新的步伐,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同时,向天空、向地下要发展空间,在用好用足存量地方上做“文章”。
 
  在记者看来,杭州有两方面经验和做法值得各地学习。一方面,是杭州“走出西湖”的眼光和魄力值得学习。从西湖走向钱塘江,杭州拉开了城市骨架,赢得了发展空间。同时,通过“保老城、建新城”,也保护了西湖,守住了城市的“根”和“魂”,从而实现了保护与建设的“双赢”。另一方面,杭州拓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特别是对存量发展空间的“精耕细作”,也给各地带来了启示。除了望江新城,杭州向天空向地下要空间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钱江新城二期,将建设超过40万平方米的“地下城”——连堡丰城;又如奥体博览城,将建设占地达100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相当于138个标准足球场,这也被浙江媒体称之为“杭州最大地下城”。
 
  历史文化名城宁波在城市更新、拓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方面同样值得大家关注。
 
  当前,国内一些城市在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大拆大建现象突出,对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不足,不仅丢失城市发展的“根”和“魂”,还让城市失去了特色,造成了城市形态“千城一面”现象。相比之下,宁波通过“修旧如旧”,推进城市更新,保留了城市的“根”和“魂”。 
 
  这些年,宁波不少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得以活化,发挥了为城市存古意、留乡愁的功用,让市民和游客能从中了解宁波城市的发展轨迹和文化脉络。与此同时,“守旧”绝非一成不变。在活化历史文化建筑和街区的过程中,宁波还善于挖掘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使其与现代要素实现有机结合、实现发展。由此,宁波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发挥着新的作用,这也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找准城市定位,立足城市发展实际,盘活城市发展资源,杭甬在城市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堪称是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来建设城市的范例,值得东莞学习和思考。
 
  当前,东莞提出要顺应粤港澳大湾区时代城市群发展潮流,突出以品质取胜,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记者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学习杭甬经营城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把“经营城市”落实在城市建设、管理、运营各个领域,也不失为一步“妙棋”。(记者 伍江 刘召)(来源:东莞时间网)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