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走进东莞塘尾、牛过蓢和南社古村落

民俗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8-12-11 09:21:44
 
  专家走进东莞塘尾、牛过蓢和南社古村落
 
  “没想到东莞在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还保留着这样的古村落!”12月10日上午,相关领域专家走进东莞生态园周边的塘尾、牛过蓢和南社古村落。
 
  今年,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东莞市选取13个条件较成熟的村(社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点,南社村和塘尾村是其中2个,由东莞市城乡规划局牵头统筹进行连片规划与建设。另外,规划局正在进行东莞生态园(片区)乡村群规划编制,其中包括了石排、茶山、横沥等生态园周边10多个村庄。目前,有关工作方案已形成征求意见稿。专家们走访调研后,为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村落群的统筹规划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南社始建于宋朝,历明、清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10万平方米的古村落。南社村在开展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试点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将保持自身的特色,尊重村庄的传统空间格局,不断挖掘和整理乡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引进新型业态,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休闲旅游产业,搭建招商引资平台。通过乡村振兴的发展契机,不断推动与周边村庄的协调发展,改善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邓大才在参观南社的祠堂、古民居后感叹道:“南社的历史底蕴十分深厚,且古村落的规划和保护很到位。”针对该村落的乡村振兴规划,邓大才认为,应做到尊重古村落现有的规划,在原有规划基础上推陈出新。此外,还应尊重现有文化,将南社的“孝”和“寿”等历史文化发扬光大。他认为,文化的传承可结合旅游开发来进行,“引入旅游不是第一位,推动文化传播发展才是主要目的。”
 
  距南社古村落只不过1公里的另一处古村牛过蓢是此次调研的第二站,该村位于茶山镇超朗村北部,面积0.76平方公里。古村落始建于宋朝,村庄以原生态古树林著称,古树林面积1.2万平方米,40多棵古树名木中树龄最长的达770年。
 
  超朗村宣传委员麦惠棠介绍,结合东莞市美丽幸福村居建设,超朗村加大了对牛过蓢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力度,建设了数万平方米的古树公园,增加休闲绿道和座椅,如今这里成为村民缅怀古村历史及日常休闲娱乐的重要去处。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朱雪梅此前多次来过牛过蓢,她表示这次再来,感觉牛过蓢变化很大。
 
  “我看到牛过蓢的文化创意、民俗等方面已经开始策划,并呈现出了初步形态。另外,村里的基础设施也改善了很多。村中的道路修缮一新,村里面也新建了厕所。”朱雪梅表示。
 
  她认为,牛过蓢古村落的规模相较塘尾等略小,但是,民居、祠堂、书屋、里巷、古井、围墙、更楼、池塘、榕树群等样样皆全,并保护得非常完好。
 
  “特别是古村落里相接树林、茂盛参天的古榕和翠竹相互掩映。这一原始生态非常壮观,在所有岭南古村落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建议牛过蓢在接下来的规划中,利用好自身的优势特点进行整体改造,与塘尾村、南社村一起统一规划。”朱雪梅说。
 
  在南社、牛过蓢古村北面4公里,是另一座以碉楼和围墙闻名的明清古村落群——石排镇塘尾古村,这里有东莞现存最完好的古村围墙,还形成浓郁的家祠和私塾文化。
 
  近年来,塘尾村通过整治工作,拆除了名村周边违法搭建的窝棚,配套建设停车场、公共厕所、文化广场、休闲路径等服务设施,种植岭南花木进行绿化美化,有效提升名村的空间品质与环境风貌。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原住房城乡建设厅总规划师李永洁在参观古村落过程中还进行了市场调研,“这些老房子以每月300元租给了外地人居住,这说明这些房子还在发挥功能。而且村落里整体的环境整洁,管理工作做得很到位。”此外,她还建议塘尾村在今后的规划工作中进一步完善设计和精细化管理工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塘尾古村内部保存十分完整,除了发展单一的观光旅游业外,建议引入新的业态,如专业的旅游项目策划公司等,活化古村。“塘尾古村内部保存完整,十分难得。外围的新村建筑高低不齐,建议尽早规划,将它们穿衣戴帽,形成统一的建筑风格。”叶兴庆说。
 
  叶兴庆指出,从国家层面来讲,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强调农业农村要优先发展。二是强调城乡要融合发展。这是因为我国现代化前半段产生了城乡分割、城乡二元导致的问题,所以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东莞得改革之先风,40年的发展成就巨大,未来东莞的高质量发展,同样要走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
 
  东莞如何走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他认为,要先认识东莞的起点。第一,东莞城与乡的边界是模糊的。2400多平方公里,开发强度47%,集体建设用地占70%。这在珠三角具有代表性,就是在规划管控和土地政策执行上比较宽松,导致城和乡的边界不清晰。第二,东莞城与乡的功能区分是模糊的。村承担了大量城的功能,特别是产业的功能,东莞很大比例是以村为单位招商引资、推动工业化。第三,在体制上东莞城乡各有一套制度。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有很大差异,基础设施水平和连通性有很大差异。
 
  针对空间边界、功能区分、制度差异上的现状,在东莞未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叶兴庆建议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划分好城和乡的边界。这个划分,不一定是按照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划分,而是根据土地的开发程度来划分。
 
  二是划分好城和乡的功能。现在东莞很多村落中存在工业区与厂房。他认为,村落的功能与城市的功能应该不一样,目前乡域范围内的大部分产业功能要向城市转移。
 
  三是制度融通的问题。未来,真正要实现高质量的城乡融合发展,要做到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有很多制度上的问题要解决。
 
  李永洁从规划建设的角度,为东莞未来的规划提出自己的见解。她认为从城乡1.0向城乡2.0迈进,规划先行是必须的。她认为过去的规划可能存在规划和建设两层皮的现象,虽然规划者手中有蓝图,但是可能在实施的时候并不“接地气”。她说:“原来的规划并没有针对乡村的特点去做可实施的规划,这是我们要检讨的地方。”
 
  她还认为,乡村未来的发展更主要的还在于业态和良好的产业支撑,乡村才可持续发展。几年前她曾到过南社村参观,她认为村庄不应该仅仅是一种景区的概念,“景区就是浏览,仅仅是浏览就走了。南社有很多历史文化,我们可以从文化的业态上挖掘,要把它作为文化遗产的业态场所,而不仅仅是一个景区。”
 
  保护的概念有了,但是我们怎么发展,怎么用?“乡村的发展到最后可以把城里人都吸引,这是最成功的。”李永洁说,“我们不是为了规划而规划,我们要有策划,这个地方可以做什么?然后我们才进行规划、设计、运营,村庄的发展规划建设,我们才有自己的特色和生命力。”
 
  最后,李永洁提出一个设想,她认为东莞可以尝试在本土找到自己的南粤古驿道、水上的驿道,“我们看到塘尾村历史上非常繁荣,过去这里可能是古驿道上重要的村落,我们把这样的资源挖掘出来,我们也可以融入全省的发展体系里面去。”
 
  邓大才认为,东莞目前的乡村振兴规划有三个特点,首先是把握好了城乡的主轴。其次是抓住了重点,将乡村振兴五个振兴都包含了。最后是扣住了东莞的痛点。东莞最大的问题是城市不像城市,乡村不像乡村。东莞的规划从人居环境、生活品质扣住了痛点,融合城市和乡村。
 
  针对东莞的乡村振兴规划自身的特点,他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东莞首先需要扣住东莞的特色。他认为,东莞有水的特色、文化的特色和村庄整体性强的特色以及经济多元性非常强、农民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特别强等特色。他建议,在之后的规划中,需要突出上述特色。其次,明确乡村振兴的相关机制。他指出,乡村振兴的机制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炼,比如激励机制、跨村调节机制等需要规划实施者去完善。
 
  除此以外,他指出,乡村振兴的规划需要及时对接国家层面。在对接国家的战略和目标方面,及时进行新的调整。他还认为,东莞的城市治理全国领先,但是农村治理相对落后。乡村振兴不仅要靠政府,还需村民自身的治理组织。
 
  在邱衍庆看来,东莞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短板也非常明显,如土地利用的效率不高、城乡混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等。为此他为东莞乡村振兴规划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东莞乡村振兴要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作出贡献,积极探索高度城镇化城乡混杂地区乡村振兴的模式。首先要守住良好的生态底线和文化资源的底线。“我们要守住生态、文化底线,把我们的山水林田湖草保护起来,建立负面清单,包括应该避免的规划建设不恰当的做法。以负面清单的约束,将最根本的东西守住。”
 
  此外,邱衍庆认为乡村振兴要有持续的动力。“首先要做到产业要振兴,而不只是在物质上简单地进行乡村规划建设或者是做一些新的项目植入进去,如果没有真正地融入到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里面去,没有当地村民的共同参与,就可能过了这一次投入以后,又会沉寂在那里。”他认为,把生态环境和人居品质营造好了,就会吸引人才、产业和资本进入。因此东莞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就是要把宜居宜业、生态本底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东西经营好,既保持以人为本的乡村特色,又具备较低的成本优势,为聚集人气和新的产业注入打下良好基础。
 
  邱衍庆认为新一轮的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将会在东莞乡镇地区开花结果。“今后科技创新产业植入可能就在我们的乡村地区,因为东莞城乡在空间上高度融合,而乡村经济亟待转型升级,传统的业态无法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
 
  万俊毅在东莞乡村规划建设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东莞的乡村首先要推进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让古村落“活”起来。“东莞有着深厚的乡村历史文化积淀,但看下来总觉得缺少点什么。除了古屋,很少甚至没有‘活’的东西,这就显得比较沉闷单调。”此外,他还建议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复活一些农耕文明的场景,搞一些情景再现,让游客参与体验活动,增加旅游价值。
 
  另外,万俊毅还提出,追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的耦合,增强乡村人居环境的韧性。“为什么有空心村?关键是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没有做好。要把生产空间规划好,重要的是围绕第一产业做好‘接二连三’的文章,推进产村融合。”万俊毅说:“‘三生’空间耦合,必须管控生态底线,必须注重地下管网建设,不然到时生产污水、生活废水不好处理。”
 
  在万俊毅看来,还应培育村庄自我发展能力,持续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他认为,乡村治理很重要,东莞的外来务工人员很多且不好管理,如果不用一定的方式让他们参与治理,会带来不少问题。现在的情况是外来务工人员都无缘乡村治理,应以一定的方式让外来务工人员参与村庄事务治理。另外,他还提到,农民作为建设主体,要让他们参与进来,形成乡村建设的合力。
 
  东莞在转型发展中提出加强城乡融合和连片发展,朱雪梅感受到东莞的行动很有成效,契合了东莞的实际。同时,把乡村作为彰显东莞新时代魅力的关键载体,突出城乡一体同质共享、注重生态文化保护的发展目标。朱雪梅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一是在连片发展中要对每个村定好位,一些村要甘做绿叶,通过特色村的引领带动,做好片区中村之间的联动,形成产业链和规模效益以突出产业优势。二是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方面,首先应进行价值评估和价值要素的梳理归纳。在保护方面,采取能保则保的原则,制定分期建设目标,加强对危房的抢救性保护,对后期的保护利用就更从容。三是在活化利用方面应多元化开展,突出可游可观可住等多种体验和场景建设。四是调动村民的积极参与,引发他们的自豪感和自觉保护利用意识。五是通过绿道、水道和城市慢道,把碎片化的史迹串联起来,把城市记忆和乡村的乡愁联系起来。朱雪梅希望东莞再次抓住大湾区建设的机遇,市城乡建设更具特色、更有品位、更有活力。
 
  叶红认为东莞最有可能成为全国城乡等值融合发展的典范。东莞做城乡融合,其目标就是要构建大湾区中国式诗意栖居,诗意栖居不是简单的居住,而是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包括吃、住、行、工作、自我提升等各个方面。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充分发挥城乡各自的优势,这种城乡联动的生活方式构建出来,东莞的乡村价值就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东莞要做到真正的城乡融合并非一蹴而就,涉及的利益主体非常多,要破解许多难题,其中制度的突破和创新是关键。不少制度的创新在全市层面实施有很大的难度,所以可以在东莞创建“乡村振兴特区”,主要是通过制度的“特”、模式的“特”,做到风貌的“特”、产业的“特”。比如生态园周边地区的乡村群,就很有条件做成东莞第一个“乡村振兴特区”。
 
  叶红指出,东莞城乡融合在规划层面也必须创新方法,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一体化是一条可行的路径。从策划规划设计与后面的建设运营形成一体化的链条。同时,东莞需要对乡村资源进行普查,构建乡村资源库,对村、市场和产业开放。她强调,在规划层面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算清一笔总账,不仅仅算土地和建筑物的账,而是一个“乡村特区”中所有城乡资源的账,各种资源的价值在哪里,要量化,并明确投入产出。账算清楚了,政府资金才能有效投入,社会资金也才敢进来,才能引进新的业态,才能将高素质的人引进来。
 
  而规划成果也必须创新,应该包括“软”和“硬”两个层面。可以概括为“五个一”:一张发展蓝图、一套行动方案、一条展示路径,以及一份新型村规民约、一支通过培训的乡村建设队伍,包括镇村基层干部、乡村规划师、乡村工匠等。
 
  在考察了石排镇塘尾、茶山镇牛过蓢和南社三个古村后,邹永保认为,这几个村落就像“露天的文化博物馆”,可看、可想、可琢磨、可创作。“莞香韵味十足,广府文化鲜明”,是中国传统村落的集聚地。集中体现在“五美”:一是“美德”;二是“美学”;三是“美景”;四是“美食”;五是“人美”。
 
  在乡村建设规划中,邹永保认为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有情怀、有创意、有业态(产业)、有运营的规划思维,注重城乡有机更新,解决好存量与增量、既有与更新、过去与未来、传承与发展、理想与现实、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积极构建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的美丽乡村管理体系。(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