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排人的“康王宝诞”节日

民俗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7-05-10 09:21:51
 
  石排人的“康王宝诞”节日
 
  在东莞市的石排镇,除了国家法定的节假日,还有一个节日是石排人很喜欢过的,这个节日叫做“康王宝诞”,地方上也叫康王诞或者康王出游,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民俗节日。这个节日又分为两个,一个是在塘尾古村落,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到初七过,据说是纪念康王诞辰;一个是在以横山为中心的附近李家坊、埔心、中坑、燕窝等村子过,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到十五过,据说是纪念康王的忌日。塘尾村的康王宝诞,因为塘尾村是国保、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所以名声在外,但活动只在塘尾范围之内;其实横山的康王出游参与面更大,参与的村子是解放前的整个石岗乡(又称云岗乡)的七个村落,活动的时间也长,只是名声没有塘尾那么大。
 
  石排人都知道要拜康王,初一十五的时不时给康王许个愿上个香。但康王究竟是谁呢?石排人怎么那么信奉康王?老人们大概的说法,康王叫康保裔,是宋朝的将军,打战死了被皇帝封成了神,老百姓敬重英雄,就拜康王,康王很灵,于是就越来越信啦。至于康王究竟是位什么样的将军,有什么故事让老百姓这么敬仰,要追本溯源,这事儿就得翻翻古书好好查查资料才能说得清了。
 
  康王康保裔,在史书中还真有其人其事。查阅《宋史》,在第二百五十卷忠义列传中就有康保裔传,而且还是忠义列传中最前面的第一个。另外《宋史演义》中,也有一个章节,在第二十一回《康保裔血战亡身 雷有终火攻平匪》中,专门讲述康保裔抗辽殉国的故事。
 
  《宋史·康保裔传》中记载,康保裔是河南洛阳人,祖、父都是军人,跟着宋太祖赵匡胤一路打天下。康保裔祖父、父亲都是猛将,先后在战阵中战死,康保裔世袭老爸的军职龙捷指挥使,继续跟着宋家皇帝打江山、守边关,最后累官为彰国军节度、并代都部署、高阳关都部署,成为大宋北方边防军中独当一面的主力军指挥官。北宋初期,北方最强大的邻国就是辽国(也曾号契丹),契丹这个游牧民族一直想征服中原繁华之地,宋辽之间打来打去,一直没有消停。康保裔就在北方镇守,一直跟辽军干仗。宋史说他“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身上的伤疤都有70处,这康保裔果然是骁勇非凡,完全是打起仗来不要命的铁血猛将啊。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辽军大举入侵宋国,发动了著名的河间战役,康保裔率军数万迎战,孤军被困,恶战两天,兵尽援绝。部下劝康保裔易甲改装突围逃跑,康保裔义正辞严地发出“临难毋苟免”的誓言,率部下力战至死。那一仗打得非常艰苦,宋辽双方都付出了巨大伤亡。宋史记载:“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绝”。战场上人马践踏跺出来的浮尘都有两尺深,数万将士就此埋骨荒野。此战宋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却顽强地顶住了辽军铁蹄,阻挡住辽军攻势,使辽军无力南下。
 
  这场战斗中,康保裔成为宋军阵亡的最高将领。康保裔的阵亡也让朝野震动,宋真宗“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后来的皇帝又不断对康保裔加以追封褒扬,封他为“威济善利孚应英烈王”。各地老百姓对英雄敬仰有加,建庙祭祀,最后民间又把康保裔封为“玉封道果无漏康帅真君”,康保裔就由英雄演化成了神。村民都恭恭敬敬地称其为康王菩萨、康真君或者康公元帅。
 
  照理说,康保裔当时的官职并不算很高,宋朝又是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康保裔当时的官职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地方军区司令。但是宋朝官员中死后演变成神的,着实不多。我们熟知的,除了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另外就是康王了。宋人之中就算最著名的杨家将、岳飞、文天祥等忠臣烈士,死后虽也备受赞颂,但却没有演化成广受祭祀的神灵。康王成神,一是当时的朝庭大力褒扬康王忠义,二是民间传说的康王显灵阴佑民间,三是宋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将中原文化带到南方,使康王信仰遍布江南。
 
  宋代理学提倡“忠孝仁义”,朝野上下对列为忠义传之首的康保裔的英烈殉国气节是十分尊崇的。康保裔与辽军作战,临难毫不畏惧,作为忠义之臣受到士大夫的尊敬,他的事迹也被广为流传。史书上关于他的事迹也颇为传奇。《康保裔》记载他“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谢”“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筈镝相连而坠”。就是说康王一次射三十支箭出去,箭头箭尾相连而坠。这箭法神妙,要放现在,都可以拿奥运会金牌了。《宋史演义》第二十一回《康保裔血战亡身 雷有终火攻平匪》中更是对康保裔战死的情节描写得非常生动而详尽。写康保裔率军出击,陷入敌军围困,死战不逃,最后拒绝部下化妆逃跑的建议,“便从敌兵最多处,持刀直入,手刃敌兵数十名,敌兵一拥上前,你枪我槊,可怜一员大忠臣,竟就千军万马中杀身成仁。为国杀身,虽死犹荣,叙笔亦奕奕有光。”除《宋史》外,南宋的文人学者如陆游、欧阳守道等都有文章称言康保裔战死疆场之英烈事迹,可见时人对其功绩还是认可的。这从各地所建的康王庙可知,祭祀康保裔的康王庙多称保裔战死,为国之忠臣烈士。
 
  在民间传说中康王显灵的记载,王元林和何方两人所著的《康王信仰变迁与国家祭祀、道教关系初探》一文中就康王成神的过程做了详细的探究,收录了一些康王显灵扶危济困的故事。诸如康王显灵阴助地方平定贼寇;元朝时绍兴流行瘟疫,康王托梦给医者传授药方救治百姓;还有贵州的记载,说大旱年成向康王祈祷就能求雨得雨,使地方风调雨顺。在石排镇的民间传说中,康王庙的由来也有些类似,说是某年发大水,东江上游漂来一截木头,神似菩萨,村民打捞上来后雕刻成康王神像,供于北帝庙中,后来康王时常显灵护佑地方,求风得风求雨得雨十分灵验,村民于是将北帝庙改称灵应祠,民间俗称康王庙。康王的庙号,其他地方多数称为灵佑祠,石排的康王庙庙号为灵应祠,有一字之差,但意思是一样的,都是称颂康王灵验,所以老百姓对康王的信仰是越来越广泛而普及。
 
  关于全国有多少个康王庙,具体数字无从查考。但王元林和何方两人所著的《康王信仰变迁与国家祭祀、道教关系初探》一文中还是罗列出了清朝嘉庆时期江西、福建、广东、湖南、贵州、江苏等地有文字记载的35座康王庙,其中江西的康王庙就有24座,进而推断江西信州弋阳县是康王信仰的中心地区,康王信仰以江西为腹地向周围扩散。笔者认为是整个宋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将中原文化带到南方,使康王信仰遍布江南。石排镇的康王信仰,应该也是当时南迁的人民带下来的。因为石排镇有康王信仰的横山、塘尾、石排村等村,其实在解放前都属于石岗乡(又称云岗乡)以及石排乡这一块。翻阅《石排镇志》,可以看到,上面这些乡村,基本上都是在宋以后南迁而来。如石排村始建于北宋治平四年,塘尾村始建于南宋开禧元年,埔心村始建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谷吓村始建于元至大年间,中坑村始建于元至大二年,燕窝村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李家坊村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田边村始建于元明乐年间,横山村始建于清咸丰十年。再查阅这些村的族谱,则发现这些元、明以后立村的村在更早以前,也全是由北方南迁到江南,再由韶关珠玑巷进入广东,再到石排立足。这些村族在南迁过程中,应该是将他们的文化和信仰一并带到了石排,或者是在村落融合的过程中,融入到了石排的康王信仰文化当中。
 
  梳理康王信仰的源流,发觉老百姓的信仰其实非常朴素而实用:敬仰英雄的忠诚英勇、仁义正直、坚强不屈、奋不顾身的精神,将英雄上升为令人敬仰的神灵世代供奉,让英雄的精神入驻到整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代代相传,并且成为整个民族的精神脊梁。(来源:东莞时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