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叔为企石留住本土文化的根

民俗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7-12-20 11:57:33

 
  辉叔为企石留住本土文化的根
 
  已有700多年历史的企石镇江边村竟与史上著名的清官海瑞有过一段古,当地至今还流传着海瑞住过的那间祠堂厢房没有蚊子;1938年,企石镇几个村的村民与驻军一起在饭盖岭与侵华日军展开血战,痛歼日军约20人——这些曾经淹没的掌故与史实被发掘出来,都仰仗企石镇一名来自外地的基层文化工作者辉叔。今年57岁的辉叔大名唐日辉,是广西人,已在企石镇文化系统工作了22年。他是个有心人,喜欢搜罗、考证当地的民间掌故和历史事件,“为企石留住本土文化的根。”他说。
 
  接受采访时,辉叔告诉记者,他希望退休后能创作一幅类似《清明上河图》的长卷,以此记录企石的风土人情。
 
  在企石的村社当中,江边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除了有万福庵贝丘遗址外,这里还有人文底蕴相当厚重的江边村建筑群。该村过去是书香之地,曾富甲一方,名人辈出,清朝的两广提督黄少镜、武解元黄龙韬等都是江边村人,20世纪初期塘厦中学的创始人黄达枢等也是从江边村走出去的。
 
  而更加鲜为人知的是,史上著名的明朝清官海瑞也曾与江边村有过交集,他曾在此小住20多天。
 
  据辉叔从黄氏祖谱等资料中查证,企石江边村人黄学伊于明朝嘉靖年间中了举人,初任琼州府(今海南省内)教授,官至抚州通判。琼州是海瑞的家乡,黄学伊很赏识当时尚未有功名的海瑞,海瑞中举后,两人曾一度同在江西为官,其间二人交往甚密。
 
  明朝万历十三年,海瑞顺道来探访告老还乡的黄学伊,就近入住黄氏宗祠的一间厢房,并为祠堂书写过一副对联。村人将海瑞所赠的这副墨宝“匡弼王公葵悃日倾沾雨露,忠诚赤子铎声时振彻云霄”制成木匾悬挂祠内,可惜这副对联日后散失了,现存的仅是复制品。
 
  当地村民间至今依然流传一个传说,就是海瑞住过的那间厢房里没有蚊子,原因是“蚊子也不忍心叮咬清官”,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海瑞清廉一生的尊崇。
 
  这是真的吗?对此,也有人认为,那间厢房当时刷了墙灰,恐怕是墙灰的味道赶走了蚊子。
 
  辉叔闲时喜欢去宿舍楼下的杂货铺闲聊,从中“发现历史”。有一次闲聊时,几名本地老人称企石曾有过一场抗日血战,他心头一动,随后去走访当时战场附近的老人和知情者,抽丝剥茧地还原了这段历史。
 
  1938年10月,侵华日军乘船从惠州顺东江而下,行至企石段时,他们凶残地将正在河岸劳动的村民当活靶射击,激起村民极大愤慨。东山村村民“狗仔柱”联络了江边村、旧围村等村的热血青年,于东江沿岸企石百骨山至饭盖岭一带,与当地驻军取得联系,共同伏击日军船只。
 
  饭盖岭是制高点,双方对此展开殊死争夺。村民和军人们十分英勇,为抢占山头前仆后继,约20人战死。最终虽然日军占领了山头,但也付出惨重代价,被击沉木船3艘、被击毙20多人。
 
  饭盖岭就是现在企石镇黄大仙公园建有文昌阁的那座山,人们一般称其为金交椅岭。这段血战后被收录于《东莞党史》。
 
  喜欢寻今问古的辉叔还数度奔波,钩沉出铁岗墟的兴衰史。在今东江大道企石铁岗段,史上曾有一铁岗墟盛极一时,宋末明初这里已有往来博罗一带的横水渡,明洪武初年又设了水驿,与当时的黄家山(今石龙)水驿并称东莞两大水驿,驿使、官吏、商贾来往频繁,人气相当旺。清雍正时期,铁岗墟已成东莞12大墟市之一,一直旺到20世纪30年代,可惜在1938年被侵华日军在空袭中炸毁。
 
  除了搜罗考证上述掌故、史实,辉叔还关注企石镇的木鱼歌,参与了企石镇的文物普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和编撰《灵山秀水话企石》一书。
 
  采集企石本土民间掌故,必须要有本地人尤其是长者的口述才能成事,作为一名外地人,辉叔是如何跟本地长者打成一片的呢?
 
  原来辉叔有一道“杀手锏”,那就是他不仅精通书画而且擅长演奏传统乐器,更牛的是,他还会修理、制作乐器,而那些了解情况的本地老人往往也喜爱弹曲奏乐,辉叔便投其所好,主动帮长者们修理乐器,有时甚至制作二胡等送给他们。这样一来,长者们自然非常乐意与他分享企石的本土典故,甚至主动帮他联系知情人。
 
  “这么多年,我亲手制作送出去的二胡起码有二十几把了。” 辉叔笑道。在企石打拼了22年的他已对这片热土心生眷恋,他告诉记者,他想在退休后根据多年整理的企石民间掌故创作一幅类似《清明上河图》的长卷,以此记录企石的风土人情。(来源:广州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