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东莞民营企业家日交流大会于11月1日隆重举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在会上全面披露东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与系统性政策布局,正式向全市乃至全国企业发出邀约,共同参与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建设,携手把握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历史性机遇。当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至各个产业领域,重塑制造业发展格局,东莞已站上这一变革的前沿阵地。今年前三季度,全市100家重点人工智能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578.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6%,展现出强劲的增长韧性与产业活力;在细分领域,智能手表产量同比增长39.7%,集成电路增长78.3%,传感器和工业机器人分别增长25%和22.5%,数据背后是东莞在智能终端与智能制造双向融合上的扎实积累与快速突破。这些成果的取得,既源于企业主体的创新实践,也离不开政府层面系统化、前瞻性的政策引导与资源倾斜。
自今年2月起,东莞以市政府“一号文”形式发布《关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构建起覆盖人工智能产业链全环节的支持体系,政策设计精准聚焦企业实际需求。在算力基础设施方面,东莞设立最高5000万元的算力券,对企业租赁算力服务或部署边缘端智算网络的项目,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切实降低企业技术投入成本;在数据要素与模型开发环节,对首次实现数据要素创新应用的“三首”项目,最高给予10万元支持,而基于国家备案大模型开展二次开发的企业,则可获得最高100万元补贴,推动技术成果落地转化;在标准制定与应用推广方面,主导制定人工智能相关标准的企业可获最高50万元补助,工业领域AI应用项目若入选国家级或省级典型案例,补助额度分别可达800万元和100万元,形成强有力的示范激励效应;此外,针对产业链协同、开源生态建设以及高成长性企业的培育,东莞亦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单个项目资助最高达800万元,充分彰显政策支持力度与产业引导决心。这一系列举措并非碎片化补贴,而是围绕“技术—应用—产业”闭环打造的系统性支撑网络,为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
大会重点推介的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成为本次交流活动的核心亮点。该基地是国家层面推动“人工智能+”行动的重要战略部署,旨在打通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今年8月,东莞联合深圳成功获批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消费领域移动终端方向),建设周期为三年,标志着两地在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上迈出关键一步。该基地不仅是全国唯一聚焦消费类智能终端方向的中试平台,更是目前唯一获准由两个城市共建的国家级人工智能中试基地,具有独特的示范意义与战略价值。基地将重点围绕“AI+终端产品”和“AI+生产过程”两大方向发力:前者涵盖AI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等消费终端的迭代升级与生态构建,后者则聚焦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嵌入制造环节,赋能生产流程优化、质量检测、设备预测性维护等关键场景,推动“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跃迁。市工信局在会上强调,该基地是国家级重大产业平台,定位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国,未来将汇聚技术研发、测试验证、标准制定、产业孵化等多功能于一体,打造人工智能应用创新的策源地。当前,基地建设已全面启动,东莞诚邀广大民营企业家、科技企业、研发机构积极参与,以“东莞制造”的深厚积淀为根基,以人工智能为引擎,共同参与平台共建、生态共育、成果共享,抢占全球人工智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