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落实《东莞市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全面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深度融合,近日,东莞科技名师成长沙龙第三场活动在东莞市第十一中学举行。本次沙龙以“名师领航成长路,科技赋能共前行”为主题,通过经验分享、圆桌论坛与政策解读等多维度交流,系统探讨科技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由局部试点向全域常态落地迈进。当前,东莞正以系统化思维构建AI教育发展新格局,着力培育具备技术素养与教育智慧并重的“莞邑良师”,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进入快车道。
三位来自不同学段的一线科技名师,围绕人工智能教师的成长逻辑与实践路径,分享了具有代表性的专业经验。教育部“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指导专家、正高级教师黎清万提出“蛰伏—爆发—体系化”的成长模型,认为青年教师在职业初期应广泛阅读、积极实践,积累教学与技术融合的原始经验;进入成长期后,则需强化总结与输出能力,将零散实践升华为可复制的研究成果,最终成长为兼具技术应用能力与教育思维深度的复合型教师。塘厦中学郝露茜老师聚焦“人工智能教师的多元成长地图”,强调教师角色须从单一学科执教者转型为跨学科创新教育的组织者与引领者,主张人工智能教学必须立足学情、服务教学,避免陷入形式化、低效化的“伪智能”应用。企石镇中心小学唐路胜老师结合二十年一线科创教育经历,以“以赛促教、以研促长”为核心线索,讲述如何从带领学生参赛起步,逐步构建起“校本课程—科技赛事—成果转化”的闭环育人体系,他建议青年教师尽早明确职业定位,在科技教育领域持续深耕,实现从实践者到研究者的跃迁。
在以“人工智能莞邑良师成长路径”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中,五位嘉宾围绕AI教育的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面对教师是否需掌握算法编程的疑问,黎清万明确指出,教师不必成为技术专家,但必须理解算法基本逻辑,关键在于将AI工具与教育教学规律深度融合,真正服务于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培育。东莞市第十一中学副校长关晶莹介绍了学校实施的“青蓝工程”教师培养链,通过“AI通识培训—课例实践—导师指导”三阶递进模式,帮助青年教师实现从“会用工具”到“理解教学”的跃升,提升AI赋能课堂的实际效能。针对“AI是否会替代教师”的热点讨论,郑旭淳老师分享了个人实践案例,讲述如何在备战广东省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期间,将AI作为“成长伙伴”,用于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模拟与反思迭代,显著提升备赛效率与教学质量。郝露茜进一步提醒,当前AI教学易陷入“低阶替代”与“炫技偏离”两大误区,强调技术应用必须回归教育本质,建议以国家课程标准为锚点,构建目标清晰、逻辑严谨的AI融合教学框架,确保技术真正服务于育人目标。
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数字化部部长王征在活动现场对多项AI教育政策进行权威解读,系统阐述了东莞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顶层设计与实施路径。目前,东莞正围绕“课程教育、教师发展、场景应用、示范推广、支撑保障”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全面推进“数智莞师”与“莞教智创”品牌建设,致力于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体系。具体举措包括: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三年内累计建设500个高质量AI教学精品课例;构建覆盖全学段、分层级的教师培训体系,形成“1名领军教师+X名骨干教师+N名实践教师”的“1+X+N”教研网络;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学全链条,实现“教、学、评、研、管”一体化应用;规划建设三大人工智能教育高地,遴选培育100所AI教育项目实验校与研学实践中心;同步推进教育智能体建设与AI实验室布局,强化数据安全、伦理规范与技术监管,确保技术应用健康有序。活动同期发布《东莞科技名师成长沙龙(第3场)资料册》,汇编5所代表性学校的AI教育实践经验,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实践参考,助力区域经验共享与协同发展。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