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新包装车间里,林城捏着刚下线的再生塑料薄膜对准光源——薄膜透出琥珀色光泽,丝毫不见杂质斑点。这位29岁的研发副总掀开设备挡板,露出核心分离装置:"多组分塑料在此分层,纯度达99.2%。"6月10日,由他主导的退役塑料循环技术捧回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车间电子屏随即跳出喜报:该技术已为企业创收2.3亿元。
时间倒回2019年,华南理工研究生林城初次踏入东莞生产线时,满眼是堆积如山的废弃农膜。"瞿院士团队二十多人接力攻关,我就睡在实验室隔壁。"他指着反应釜温度曲线回忆。在东莞卓工研究院推动下,正新包装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恒温柜里至今保存着林城的实验记录:第137次尝试时,偶氮催化剂意外激活了材料分子键。这项突破最终斩获技术发明一等奖,也催生了林城从学生到高管的转型。
生产线上陈列着技术转化的轨迹。可口可乐定制瓶标在分切机间穿梭,薄膜边缘激光刻着"RPET-30%"的再生标识;百威啤酒包装线旁,德国工程师正调试新一代净化模块。"过去处理混合塑料要降级再生,现在同级循环技术让废膜变高端面料。"林城展开一卷医用包装膜,透光率检测仪显示数值优于欧盟标准。
东莞卓工研究院副院长杜柱康翻着花名册感慨:"38%留莞率背后是双导师制护航。"电子科大硕士黄仲逸正在隔壁调试智能分拣臂——他的图像识别算法将分拣效率提升四倍。培养基地的日程表显示,每周四企业导师带学生跑供应链,周五高校教授开理论研讨。这种"周一车间、周三实验室"的节奏,已孵化出57项专利转化成果。
暮色漫入实验室时,林城给母校寄出新一批实验数据。窗外货柜车正装载发往比利时的再生颗粒,车身上"东莞卓工"标识与"5000人才计划"标语交相辉映。技术员小陈轻触林城获奖证书的玻璃框:"下个课题是海洋塑料回收,咱们要写到大海去!"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