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万江,一种根植于水乡肌理的生活方式正悄然绽放,它不单是地理意义上的栖居,更是一种对饮食本真的执着追寻。当晨光洒落在新和社区的田畴间,丰收农庄已迎来满载河源万绿湖水库鲜鱼的货车,这场跨越百公里的食材迁徙,正勾连起一座城市对“鲜活”的敬畏与守望。杨师傅伸手探入水中,触到尾鳍轻摆、鳞光闪烁的活鱼,脸上浮起欣慰笑意——这不仅是食材抵达的瞬间,更是他对“好食材,家味道”这一初心的日常践行。自今年3月从道滘搬迁至此,农庄在短短数月间便以地道风味赢得口碑,6月更于高埗开设分店,其以“水乡情、客家味、丰收宴”为理念的餐饮表达,正逐渐成为区域美食版图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丰收农庄占地30亩,稻田与鱼塘交错,白鹭时而掠过水面,勾勒出一幅原生态的岭南农耕图景。户外凉棚以原木搭建,木桌椅随意陈设,绿荫垂落,食客落座其间,仿佛被自然环抱;室内空间则以明快色彩的农业壁画装点,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劳作图景跃然墙上,既还原了传统农渔生活的质朴气息,也悄然将饮食与文化的脉络编织进用餐体验之中。这种不事雕琢的朴实质感,并未削弱其吸引力,反而让食客在品尝河鲜的同时,感受到一种源自土地的厚重与温情。杨师傅17岁从河源来到万江,扎根于此数十载,深受母亲厨艺熏陶,始终坚信“食材为本”是餐饮立身之基。他坚持将活鸡、活鱼、活鹅在宰杀前进行“减肥”饲养,使肉质更为紧实弹牙;河鲜则取自本地水乡流域,黄沙蚬、河虾、暗哥鱼等清晨捕捞、当日入锅,紫苏清蒸后鲜味迸发,保留了最原始的水土气息。而河源隔日直送的食材,亦确保了菜品的稳定与纯粹。
在万江的餐饮版图中,河鲜始终占据重要位置,但多数餐厅仅选取常见品类,难以满足食客对“全鲜”的期待。丰收农庄则打破这一局限,组建本地采购团队,深入万江及周边水乡河鲜产区,与渔民建立长期合作,将本地生态优势转化为餐桌上的丰富选择。从河虾、黄沙蚬到地域特色的暗哥鱼、蟛蜞,再到时令限定的禾虫,农庄实现了水乡河鲜的“一站式集齐”。其中,秋日限定的禾虫宴尤为瞩目。禾虫作为环节动物门沙蚕科生物,栖息于珠三角稻田浅层泥土,以水稻根部汁液为食,对水质与土壤要求极高,唯有生态优良之地方可孕育。每逢初一、十五大潮涨水,禾虫受水位变化刺激钻出泥层,成为“靠天吃饭”的珍贵时令食材,预计供应将持续至十二月中旬下架。其富含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矿物质,口感细腻易消化,在东莞水乡素有“秋补第一鲜”之称。农庄沿用水乡传统技法,推出焗、炒、蒸等多种吃法,尤以水乡焗禾虫最为讲究:新鲜禾虫经清水反复漂洗,再以花生油、盐、胡椒进行“爆浆”处理,去腥提鲜,焗制后外酥里嫩,香气浓郁;炒制则搭配红萝卜与韭菜,镬气十足,口感爽脆。农庄坚持选用本地小体形禾虫,肉质紧实,鲜味更胜外地品种,真正还原传统本味。
菜单之上,除河鲜与禾虫宴外,菠萝咕噜肉、五柳松子鱼、陈皮蒸双丸、五指毛桃焗鸡等菜品亦在传统基础上融入创新巧思,兼顾风味层次与大众口感。自搬迁以来,农庄不仅吸引周边社区居民频繁光顾,更令邻近镇街食客驱车前来,只为一尝这份融合水乡与客家风味的独特滋味。杨师傅常言:“屋企人翻来吃饭,都要给最好的食材。”这句朴素话语,既是他的经营信条,也是整个农庄精神内核的缩影——将河源食材与万江饮食文化相融,让每一位食客在围坐共餐中,尝到“家的味道”。如今,“魅力万江”正将其纳入“万江好滋味”系列报道,意在系统梳理区域美食脉络,绘制一份详实可循的“万江美食地图”,而丰收农庄,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暮色四合,凉棚下人声渐起,觥筹交错间,一口河鲜的清甜与一缕禾虫的醇厚在味蕾交织,升腾为最动人的烟火气息。从河源到万江,从食材甄选到风味传承,杨师傅用数十年的坚持,诠释了“丰收”二字的深层意涵——它不只是田间地头的丰饶,更是家人围坐的温暖、饮食记忆的延续,以及一座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对本土文化根脉的温柔守护。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