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杨屋村的保洁队长陈伯已带着高压水枪钻进两栋"握手楼"间的窄巷。水流冲击着陈年污渍,身后队员迅速清扫泛黑的积水。就在三个月前,这条仅容一人通过的巷道还是蚊虫狂欢的乐园——堆积的杂物和渗漏的空调水形成天然孳生池,村民经过总要加快脚步。
攻坚死角:从垃圾堆到洁净带的蜕变
面对村民反复投诉的卫生顽疾,杨屋村组建专项清理队展开地毯式排查。在消毒水刺鼻的气味中,作业人员将积存多年的废旧家具、建筑残料逐车清运。重点区域实施药物喷洒消杀,顽固污渍经高压水枪反复冲刷后露出水泥本色。清理行动覆盖全村所有狭窄巷道,曾经躲藏在杂物堆后的蟑螂窝点被彻底端除。
硬底化革命:2700平方米的治本之策
真正的改变发生在巷道地面。针对雨水和空调水积存难题,施工队开凿排水沟槽,铺设水泥硬化层。目前全村89处巷道完成改造,累计超2700平方米的泥泞地面变成平整坡面。住在巷口二十年的刘阿婆指着新地面:"以前下雨水漫到脚踝,现在雨水直接流进排水沟,连青苔都不长了。"
村企共治:工业园门前的绿色握手
环境整治浪潮蔓延至工业区。富鼎工业园门前,企业员工正与村民一起修剪过度生长的绿植;嘉盛工业园破损的花坛被重新砌筑;中航二局更是将厂区外围110平方米的泥地实施硬化。村委书记黄明生翻着协作记录:"企业出机械人力,村里统筹规划,蚊虫孳生地变成景观带。"
当保洁队伍仍定时巡查在硬化一新的巷道,杨屋村已将目光投向长效管理。村民议事厅的墙上挂着环境维护公约,企业联防群不时弹出巡查通报。这场从毛细血管发起的环境革命,正让握手楼间的穿堂风变得清新起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