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清香漫过精成科技职工食堂的长桌,9岁的李晓阳捏着针线笨拙地缝合香囊袋口,薄荷叶从缝隙漏出碎屑。8月13日上午,黄江镇总工会社工陈琳举起蚊虫生命周期图,45名职工子女的视线聚焦在"基孔肯雅热传播链"示意图上。"为什么被花斑蚊咬会发烧?"前排男孩的提问引发连锁反应——这场融合医师节主题的香囊手作活动,正将防蚊知识缝进非遗文化载体。
防蚊课堂破解两热迷思
"一盆积水=两万个蚊卵温床!"陈琳敲击白板时,投影切换成登革热患者皮疹特写。孩子们争相列举家中隐患:阳台花盆底盘、空调冷凝水桶、废弃轮胎凹槽。当强调"防蚊裤比驱蚊液更持久"时,穿短裤的女孩下意识拉扯裤脚。问答环节的奖品驱蚊贴很快被领空,五年级的王思睿攥着贴纸发誓:"回家就把鱼池过滤网换成密纹的!"
药材库变身文化密码本
薄荷、丁香、藿香等八味药材在纱网袋中混成独特气息。陈琳托起明代香囊复刻品讲解:"古人把艾草叫'医草',驱蚊还能祛湿气。"孩子们用铜勺舀取药材时,精成科技工会干事记录下趣味场景:有孩子把香囊缝成粽子状,有兄妹组合创作出"驱蚊护身符"挂饰。家长张女士在活动反馈表写道:"女儿把香囊挂书包上,见人就科普蚊虫孳生地。"
企业工会主席查看成品时透露,九月将在员工宿舍推广"中草药驱蚊包"。黄江镇总工会已规划系列非遗体验课,让更多职工子女在锤打艾绒、扎染布料中传承智慧。此刻食堂窗台上,数十枚香囊在夏风中轻晃,薄荷的清凉气息穿透热浪,仿佛古老智慧正守护新一代安康。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