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展柜里汉代陶俑的斑驳纹路,映着孩子们踮脚张望的倒影。8月16日上午,松山湖望野博物馆《时间·图景》展厅内,十多个家庭围在“文明打卡框”前——父母举起手机,定格孩子模仿文物拱手作揖的瞬间。“这叫长幼有序。”五岁的朵朵奶声奶气解释,她刚在展柜前听妈妈讲过青铜礼器“盉”的用途。这场由松山湖宣教局策划的“家风文明City Walk”,正将《东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悄然融入生活场景。
古今对话中的礼仪启蒙
在战国龙纹玉佩展区,策展人特意调整射灯角度,让玻璃反光映出墙上的“孝”字拓片。“看!古人把思念刻在玉上送给长辈。”家长陈女士蹲身指向铭文。孩子们穿梭于现代艺术重构的文物影像间,完成“向长辈行礼”的打卡任务时,博物馆导览员同步解说:“拱手礼手心向下是祭先祖,向上才是敬活人。”当七岁的乐乐用错误手势模仿陶俑,志愿者立刻示范纠正:“对爷爷行礼要手心向上托住哦。”
绘本里的生命轮回课
松山湖图书馆的冷气隔不开绘本区的暖意。故事导师翻动《先左脚,再右脚》的环衬页,巴比学步时祖父扶持的蜡笔画,与祖父中风后巴比搀扶的铅笔稿形成对照。“爷爷教我走路,现在换我扶爷爷复健。”八岁的航航举手分享,他的外婆上周刚做过膝关节手术。亲子共读环节,一位父亲哽咽着回忆父亲阿尔茨海默病初期认不出自己的时刻,邻座母亲轻拍他肩膀递上纸巾。墙上贴满便签条:“每天给奶奶梳头”“陪外公看老照片”——这些稚拙笔迹汇成家风传承的具象表达。
杯垫承托的文明公约
创意空间弥漫着松木与丙烯颜料的气味。孩子们用麻绳缠绕杯垫胚体,将“孝老爱亲”字样拓印在圆心。六岁的轩轩用力按压印章,红色油墨渗进木纹:“这个送给爷爷吃药时垫杯子!”活动现场,二十余个手工杯垫排列晾晒,有的画着祖孙牵手的简笔画,有的贴着“轻声说话”的文明标语。当夕阳穿过图书馆落地窗,这些承载温情的家风景观,即将安放于每个家庭的餐桌。
离场时,朵朵攥着杯垫扑向门口接她的爷爷。老人弯腰听孙女复述战国玉礼器故事,笑纹里盛满晚霞。这场文明漫步的余韵,正沉淀为松山湖家家户户触手可及的日常。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