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审批效能革命正在珠三角制造业重镇掀起破冰行动。记者在松山湖高新区盛恒智慧产业园看到,总经理蒲克仅用15个自然日便同步取得环评批复、排污许可、排水许可三张"准生证",较传统模式压缩审批周期83%。作为全国首个生态环境领域"两证合一"试点城市,东莞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打破部门藩篱,将原需串联审批的四类行政许可整合为"四证联办"机制,为全国工业城市行政审批改革提供突围样本。
这座拥有22万家工业企业、1.4万家规上企业的"世界工厂",曾长期受困于生态环境审批的"马拉松"流程。企业完成环评后需再跑排污许可,涉水项目还需办理排水许可和入河排污口设置,法定最长时限达90个工作日。广东蓝月环境工程公司总经理王艳银向记者展示改革前后的申报材料对比:过去四证需提交18份文件,如今精简至13份,材料压减近三成;承诺办结时限从58个工作日骤降至15日,申报窗口从4个归并为1个。改革背后是东莞生态环境局实施的"系统重构"——将分散在环评、水生态、排污监管等科室的审批权集中整合,首创"多证合一"专项审批系统,实现材料智能分拣、并联审查、电子签章等全流程数字化再造。
改革成效已显现规模效应。市生态环境局数据显示,自2022年试点以来,76个重点项目通过并联审批实现"完工即投产",平均节约行政成本26万元/项目。审批科长刘可旋透露,改革专班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证照信息共享库,排污许可核发环节从法定的20日压缩至5日,排水许可审查时限压减60%。对于涉河建设项目,原本需要市级、流域管理机构双重审核的入河排污口设置,现通过数据协同实现"见章跟章"。
"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胡毅峰向记者展示改革路线图:年内将海绵城市审查、辐射安全许可等5类审批纳入集成系统,打造"九证联办"超级端口;同步开发AI预审机器人,实现申报材料智能核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厂房建设提速,这套改革经验已引起深圳、佛山等兄弟城市关注,珠三角有望形成跨区域审批结果互认机制,为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扫清制度障碍。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