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东莞市樟木头镇农林水务局与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联合启动荔枝花果期管理及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培训,直击荔枝产业痛点,通过"技术攻坚+实地诊疗"模式,为农户破解品质安全难题。在荔枝即将进入产销旺季的关键节点,这场覆盖全镇核心产区的技术赋能行动,暴露出传统种植体系中的管理粗放、农残超标等沉疴,更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姿态推动产业升级。
市农研中心首席研究员马锞在理论培训中撕开行业遮羞布:"当前超八成果园仍在沿用二十年前的土法种植,滥用高毒农药、忽视坐果规律直接导致品质滑坡。"其团队研发的《荔枝全周期管理决策模型》首度公开,通过量化分析成花坐果数据,精准定位落果主因系养分失衡与病虫害交叉感染。在农残防控环节,现场公布的24种禁用农药黑名单引发震动,其中包含三类仍在部分果园隐秘使用的神经毒性制剂。马锞团队同步推出替代方案,通过生物诱捕装置与信息素干扰技术,实现蒂蛀虫防治效果提升40%的同时达成农残零检出。
科技特派员突击队携带三大"作战装备"深入生产前线:实时联网的果园监测终端可秒级预警异常落果,配备AR增强现实的植保眼镜实现病虫害智能识别,水肥智能配比系统则将传统经验转化为精准数据模型。在壹浩农业千亩种植基地,科研团队直插生产一线,现场解剖"花而不实"病症,揭露过量施用氮肥导致枝条旺长挤占花芽空间的真相。种植户王志强坦言:"往年这时候至少喷五次农药,现在通过释放赤眼蜂就能控制虫害,每亩成本直降300元。"
面对气象因素对产量的潜在威胁,马锞团队建立灾变预警响应机制,当温度突破28℃临界值时立即启动保果预案。镇农林水务局同步祭出组合拳:建立农药投入品全域追溯系统,对检出违禁成分的果园实施三年禁售;组建由32名专家构成的"品质飞虎队",对低效果园实施托管改造;打造"樟城荔香"地理标志品牌,设置高于国标30%的糖度准入标准。这场从田间到市场的全链条变革,正在重构荔枝产业的生存法则——用马锞的话说:"要么达标出精品,要么淘汰出局。"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