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争创东莞镇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再造一个新广东贡献东莞力量

国内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23-05-07 09:42:00

全面争创东莞镇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再造一个新广东贡献东莞力量
 
5月6日下午,东莞召开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构建更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动员大会。对于东莞而言,此次大会是提振士气的动员令,也吹响了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在职能部门、镇街(园区)、村(社区)、干部群众间引发热议。东莞努力将新一轮政策红利转化为镇村发展红利,全面争创东莞镇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为再造一个新广东做出东莞担当、贡献东莞力量。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党的二十大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专门部署。对照党的二十大的战略擘画、省委系统部署,东莞迅速抓好贯彻落实。
 
“非常振奋,备受鼓舞。”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改革办)主任、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常务副主任李汉年表示,动员大会为全市推进“百千万工程”发出动员令、按下加速键,指挥办全体同志感到非常振奋,倍受鼓舞和鞭策。实施“百千万工程”是东莞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东莞实践的重大部署,是加快东莞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是回应千万人口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对东莞而言可谓正当其时、意义重大。
 
放眼广东,东莞上下迅速行动,把实施“百千万工程”作为东莞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抓好的重大战略举措抓紧抓实。目前,东莞已经成立指挥部、指挥办,出台政策体系,构建起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四梁八柱”。会上印发《实施方案》,对各项工作任务作出部署安排,为全市各级各部门抓好落实提供了方向路径。近段时间,主要是集中精力抓好试点示范工作,选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坚持长短结合、内外结合,尽快识别和做成一批各领域拿得出手、叫得响的“样板工程”,以点带面牵引全市各级各界扎实做好镇域“提质”、村域“融入”、市域“统筹”、省域“支援”四篇文章。
 
打铁还需自身硬。市指挥办将围绕全市“百千万工程”的推进实施,切实发挥好牵头抓总、统筹协调、调研谋划、督导考评等作用,协同各级各部门形成抓好重大工作、重要任务、重点项目的强大合力,确保“百千万工程”开好局、起好步,为推动东莞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中争先进位提供强有力支撑。
 
“今天的动员大会,为东莞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东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吴美良表示,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将坚决扛起乡村振兴专班的牵头责任,强化统筹协调,聚焦“五大振兴”,实施百千万工程,为东莞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支撑。
 
强化主责主业,突出稳产保供,坚决完成粮食生产和“菜篮子”建设“硬任务”。突出产业发展,建设美丽田园,深耕特色优势产业,力争今年全市第一产业总产值增长6%。突出品质提升,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绿美乡村,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突出共同富裕,抓两头、促中间,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2023年实现村组两级集体总资产突破2600亿元、经营纯收入突破240亿元。
 
如何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关键是弄明白抓什么、怎么抓、谁来抓。今年,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将以推动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着重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第一,在改革攻坚上下功夫,积极拓宽多元发展新路径。把东莞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的一系列发展指引和支持政策宣传好、落实好、运用好,鼓励村组集体跑马突围、赛龙夺锦。给足油门,全面落实农村集体产业升级补贴奖励,指导村组集体提高决策效率,加快释放发展潜能和空间,提升物业型经济。搭好平台,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市属国企与村组集体共谋合作商机,推动集体富余资金安全、多元、高效利用,发展投资型经济。
 
第二,在固强补弱上下功夫,加快形成协调发展新格局。抓示范引领,指导村组做强主导产业,尽快实现资产百亿村“零的突破”。遴选一批实力强、有潜力的村,打造莞邑和美乡村标杆。抓补弱消薄,坚持“一村一策”精准发力,倡导“镇村联动、村村联合、组团发展”,落实激励措施,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努力“消灭”集体经营纯收入低于300万元的村,加快“清零”无集体分红村组。抓提质扩面,持续做好增资减债、增收节支工作,推动全市村民股东人均分红早日突破万元大关。
 
第三,在有效监管上下功夫,持续强化健康发展新举措。强化制度建设,新修订了集体资产管理实施办法,加快推进集体资产管理条例立法进程,积极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织密扎牢制度“笼子”。强化科技赋能,借助“大数据”+“智能化”,建设集体资产数字地图,建好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智慧“管家”。强化人才支持,选优培育有担当、能尽责、懂经营、善管理的“农经能人”,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东莞的镇域、村组经济富有活力。当前,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抢抓机遇,加强对接,狠抓落实,努力将新一轮政策红利转化为镇村发展红利,全面争创东莞镇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谢岗镇党委书记叶可阳表示,现场聆听大会,心潮澎湃、倍感振奋,深刻感受到,迈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作为全市重大战略平台,谢岗生态禀赋好、土地空间广,必定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谢岗镇将全力以赴抓经济、塑文化、优生态,共绘乡村振兴大美画卷,为东莞加快高质量发展贡献谢岗力量。
 
一是激发镇村集体经济活力。发动镇属企业参与经济主战场,学习珠海等先进经验,打造千亩以上现代化产业园区,今年重点推进310亩首开区;用好粤海控股、城投等企业力量,参与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解决项目资金问题;携手华润共建光伏项目,打造“央企+镇企”合作典范。探索发展村集体经济新路子,以“建、改、收”厂房为重要抓手,将低效厂房变出新花样,加快释放产业空间,同步促进村集体增收。
 
二是打造谢岗特色文化品牌。保护活化城中村,以八卦村为“起点”,连接镇中心、TOD片区,彰显谢岗“过去-现在-未来”的独特人文命脉。全面打响“银瓶”字号,用活“银瓶山、银瓶湖、银山湿地”等本土资源,持续开展银瓶登山文化节,打磨更多艺术精品,让群众在城市中感受到“诗和远方”。以创文为契机,升级一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开展“党建+N”品牌活动,擦亮乡风文明底色,展现谢岗新形象。
 
三是深入推进绿美谢岗建设。写好生态这篇文章,赋能乡村振兴,着力将银瓶山生态露营综合体项目打造成绿美广东示范点。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因地制宜新建或升级湿地公园、“口袋公园”,让百姓乐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紧盯背街小巷等隐秘部位,持续推动人居环境再优化、再升级,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企石镇党委书记李惠勤表示,今年以来,省委、市委接连高规格召开动员大会,对实施“百千万工程”作出系统部署,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措施有力,为企石加快推动镇域、农村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提供遵循。
 
企石镇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坚持镇域经济、村级集体经济“双轮驱动”,以产业升级、空间拓展、乡村振兴、治理提质、民生保障为重点,着力将镇村发展的短板打造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切实增强镇村内生发展动力,为建设“东江宝石 智造新城”奠定坚实支撑。
 
具体将围绕两个维度破题:一方面,聚焦推动镇域高质量发展,实施全镇“一盘棋”精准招商,大力推进霞朗—新南、东山—上截—下截连片“工改工”,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园区,推动投资30亿元以上龙头项目签约落地,打造先进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聚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域提升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继续走在全市前列,努力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实施百千万工程,作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我感到十分激动,万分振奋。”横沥镇张坑村党总支书记张锦亮表示,“百千万工程”是加快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步伐、厚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近年来,张坑村把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作为更好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抓手,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为张坑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张坑村将聚焦“百千万工程”,力促文化、产业两手抓,传承发扬“相牛文化”,打造“相遇美好相牛故里”文化品牌,同时积极融入横沥“工业立镇”大局,把握实体经济机遇,以实实在在的项目为抓手,打好产业发展“特色牌”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生根。特别是配合重大项目、“工改工”项目的落地投产,争取早日启动张坑西城工业配套用地项目建设,解决园区周边企业工业配套不足的问题,大大增加村集体收入,为乡村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抢抓发展机遇,提升末端执行力。”桥头镇石水口村党委书记莫文辉表示,石水口村将积极响应“百千万工程”的工作要求,充分吸收好相关红利政策,全力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朝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第一,村“两委”干部将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末端执行力,做好先行者和带头模范作用,抓细抓实村务各项工作。
 
第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我们必须审时度势,稳抓机遇,转变经营发展理念,盘活土地资源,腾挪空间,为桥头的高质量发展加速。
 
第三,继续打造好特色精品村,充分利用好村内东江纵队等红色文化、全国非遗莫家拳、以及省宜居示范村等资源,打造好文旅产业,更大程度地提高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东莞+)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