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刊》编委会特别活动——2023松山湖科学对话举行
4月25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成立五周年系列活动举办。作为系列活动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刊》编委会特别活动——2023松山湖科学对话也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开展。
科学对话以“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邀请了院士专家,深入研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对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战略路径,深刻把握技术、产业和区域创新发展的变革趋势,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第一场对话专家学者围绕基础研究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话题展开。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主持对话。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阎锡蕴,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先恩,围绕战略性基础研究对于突破核心技术的基础意义,提升基础研究的组织化程度、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构建以基础研究为根基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国家创新体系等具体话题展开了探讨。
汪卫华表示,基础研究为创新研发提供可能性、提供思想源泉,但实际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密切联系,基础研究指导应用研究,而基础研究又来自于应用研究,形成闭环。他强调,科学研究的源头应更多开源于应用、来自于生产生活实际。
阎锡蕴表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石,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没有严格区分,“基础研究就在实践中、应用中产生”。她分享了纳米酶的发现过程,表示重大科学发现往往产生于实践应用中,产生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产生于学科交叉研究中,因此对于创新和基础研究来说,打造良好的科学生态尤为重要。
“应合理协调、引导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上的投资规模,保证三类研发活动的协同发展,提高研发活动的整体效率。”阎锡蕴建议。
张先恩认为,基础研究的长期积累和多学科综合交叉,为众多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而像材料科学一样的战略性基础研究,更是推动了我国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要进一步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进一步地强化支持,推动我国基础研究整体水平迈向世界一流。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发展动能,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第二场科学对话围绕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展开,由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耿涌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国杰针对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体制机制创新旨在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如何促进机制体制创新?
李国杰表示,眼睛应该向下看,向成功经验学习,从成功案例中挖掘,“来到东莞的科学家就是看到了东莞企业勇闯无人区,实现从0到1的成功经验,来到这里主动寻求企业实际需求,从企业得到研究的动力和创新来源”。
他表示,创新体系中最关键的是技术创新体系,要以企业创新地位为主导,更新对企业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企业科研投入,引导创新人才在高校、研发机构和企业之间双向流动,形成以产业导向为主的创新体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当前要提高产业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水平,科技创新势在必行。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迅猛发展,中国必须要创造自己的优势,实现科技发展的自立自强。他建议可以从技术追赶向局部领先转变,在新的领域建构自己新的优势,例如抢先在6G保持创新研发领先。其次,他表示要从过去的终端产品的集成创新为主转向为终端产品创新,从鼓励机制创新转向为鼓励原始创新。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所长张柏春则强调科学发现的另一面是技术发明,不能忽视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化创新不是单项推导,科学为产业化创新提供新概念,但同时创新也要从产业界技术领域获得灵感,技术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现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洪永淼分享认为,从宏观经济学视角来看,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技术创新会对生产方式、企业模式、产品服务等产生重要的影响,有助于中国经济转型,新技术可以延伸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激发新需求。此外,通过开发新材料可以降低能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但是,在科技创新的同时也要关注被技术替代的从业人员,规范技术的使用,推动重大技术创新要发挥集体力量和微观主体自主创新。
信息技术是推动全球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不断聚集创新资源要素,与新业务形态、新商业模式互动融合,快速推动形成全新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深入分析信息技术对未来产业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对于把握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变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第三场对话中,专家学者分析了信息技术在赋能更多行业实现数字化进程中的挑战、对于驱动科学研究的潜在价值和作用以及如何引领未来产业革命。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包云岗认为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都有应用,应用场景非常丰富。但在基础设施方面,需要关注技术的底层逻辑,才能更好地为我所用。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微电子学院院长须江表示,如何利用好这些人工智能工具有重大意义,比如量子计算机系统需要重新理解,以前的认知在现在看来并没有被人们理解,这是对理论上的挑战。
“需要将技术沉淀为理论,AI应用很前沿,但是理论基础比较薄弱。”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教授陆品燕认为。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邱锡鹏表示,目前的人工智能产品更新越来越快,处理数据越来越快,对传统学科有很大助力,可以加速推进科研的过程。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靠人才,制度创新要聚焦大胆选拔和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在创新实践中培养战略科学家、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打造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战略支点。最后一场对话专家学者们讨论了新时代创新人才的责任与使命。
北京大学工学院党委书记宋洁表示,希望当代年轻人是一个独立的科研工作者,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年轻人不仅要有团队的价值,还要有个人的价值。在引进归国年轻人才时,需要引导他们关注解决实际问题,和更多企业展开合作。
“中国科学院目前主要是团队制,有利于培养优秀的青年科学家在团队合作中创造价值。”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陈凯华表示。
中国地质调查局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代涛认为,特殊行业对年轻人的培养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是独立能力。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伟强认为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差异,在人才引进方面需要有全体系的布局,同时突出每个科研所自己的特色,可以在实际过程中会快速根据个人兴趣组建团队,给予宽松的培养环境。
此次对话活动,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刊》第一次以编委会+科学对话+媒体直播的形式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的尝试,以此希望打造媒体智库社会影响力的期刊样本。(东莞+)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