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报告中提出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作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从政治的高度审视和具体的地域实践出发,东莞这座具有光荣文化传统的城市,应该圆满回答历史和现实的提问,交出我们的文化答卷。
东莞文学今天的繁荣,是1994年11月18日东莞市作家协会成立时就预见到了的局面。在冯牧、李国文、陈建功、陈祖芬、雷达、林斤澜、莫言和陈残云、蔡运桂、欧阳翎等文学名家的现场见证祝贺下,东莞文学扬帆起航,东莞文学开启了新的一页。
改革开放初期,外界强加给东莞“文化沙漠”的评价,早已在东莞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日益繁荣的文艺创作面前不攻自破。文化强市阶段的到来,让东莞文化发展迈上了新台阶,迎来了新局面,是东莞文化强势显示的最好契机。
历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升级为地级市只有30多年的东莞来说,先贤群体,是这座城市历史的支撑,是一座城市精神的源流。
南宋灭亡之际,李用用“生不食元粟,死不葬元土”的誓言,拒绝与新朝合作,在东渡扶桑,起兵勤王之际,鼓动女婿熊飞起兵抗元。势单力孤的李用,当他无法达到起兵勤王的目标之后,转为传播理学。而他死后,下葬安南,不葬元土,这样的志行,远远超越了伯夷、叔齐的不食周粟。更为传奇的是,当年侵华日军在东莞南城的李氏宗祠里,在李用的画像前鞠躬,然后放弃了杀人放火的恶念,不发一枪地退出了村庄。
改朝换代,是社会的重大变故。在那些新桃取代旧符的痛苦节点上,东莞先贤,无不体现出不屈精神和爱国气节。袁崇焕、陈策、苏观生、张家玉和陈象明,以“东莞五忠”的集体称誉,在明季上演了悲壮的抗清壮举。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他们用以卵击石的悲壮,拼死抵抗,将个人和家庭,捆绑在慷慨赴死的战车上。
被专家评价为“元末明初直接影响广东政局的第一号人物”的何真,在保境安民的朴素想法下,壮大力量,平息割据势力,用了漫长的14年时间,统一了岭南。何真的历史贡献在于,统一岭南之后,他拒绝效仿赵佗,称王自立,而是维护中央政权和国家完整,尤其是在元朝大势已去的时候,为了岭南百姓,不顾个人的荣辱,弃兵归顺明朝。
东莞古八景之一的黄旗廉泉,作为一种自然景观为世人乐道,却少有人将发源于此的廉泉与东莞历史上前赴后继的清官廉吏作地域风水和文化传承的逻辑关联。祁顺、黎攀镠、翟溥福、郑敬、王缜、祁敕、钟卿、林烈、林培、罗一道、陈履、袁崇友,这些当今东莞人非常陌生的名字,不仅是东莞历史上廉洁为官的榜样,也是中国古代官场上无法忽视的清流,他们清廉的方式和简朴的生活态度,超越了后人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