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近日走访滨海湾新区广深沿江高速桥下空间整治现场发现,通过环境治理、功能重构与民生配套多维发力,这片曾经脏乱差的"城市伤疤"正蝶变为集停车、休闲、运动于一体的复合空间,为全市桥下空间治理提供可复制样本。
在交椅湾段桥下,施工机械正加紧平整土地,新建的排水沟蜿蜒伸展。"自8月24日启动专项整治以来,我们累计出动550人次,新建排水沟2.8公里,完成桥下场地平整1.4公里,消杀面积达300万平方米。"现场负责人介绍,通过"清垃圾、清积水、消杀灭蚊"三步走,昔日垃圾堆积、污水横流的卫生死角已彻底改观,蚊媒密度下降65%。
针对周边企业停车难题,新区创新采用"国企统租"模式激活闲置空间。在OPPO滨海湾园区段,原本杂草丛生的桥下区域已变身智能化停车场,1000个标准车位整齐划一。"员工通勤停车时间缩短40%,周边居民夜间停车压力也得到缓解。"停车场管理人员介绍,配套建设的智能道闸、监控系统和照明设施,实现全时段规范管理。
"我们坚持'一桥一策略、一段一方案'原则,推动桥下空间从单一功能向复合场景升级。"滨海湾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局长表示,当前正在推进滨海湾大桥段改造,计划增设休憩座椅、儿童游乐设施和健身步道,远期将引入自动贩卖机、流动集市等商业业态,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在已建成的运动休闲空间,单杠、秋千等设施吸引不少市民前来锻炼。
这种"空间焕新"模式正在产生连锁效应。通过桥墩彩绘、地面铺装等艺术化处理,原本灰暗的混凝土结构焕发活力;智能停车系统与桥梁结构监测联动,确保设施安全。随着整治范围扩大至12座路桥下方,未来将形成串联企业、社区、景区的服务网络,让"沉睡空间"真正成为惠及民生的"金角银边"。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