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从东莞市文化馆获悉,8月26日晚,随着星剧场灯光渐暗,2025年“百千万·莞一夏”青少年儿童暑期公益活动落下帷幕。这场持续两个月的民生盛宴,以艺术为媒、以关爱为桥,为数十万“小候鸟”与本地儿童搭建起成长舞台,更以“小切口”书写了大湾区城市治理的“大文章”。
舞台上,13个精心编排的节目轮番上演:河南女孩文馨的街舞《起飞》充满力量,东莞本地少年朱泳瑜的武术表演刚柔并济,两地儿童合作的诗朗诵《书香少年》饱含深情……这些稚嫩却真挚的表演背后,是“莞一夏”活动为孩子们打开的新世界——从非遗研学到AI科技体验,从公益书画到篮球竞技,150万人次青少年在60余类活动中触摸梦想、收获成长。
“这个夏天彻底改变了我的暑假。”11岁的文馨抹着汗水说。过去两年,她跟着父母辗转东莞多个工地,今年通过社区托管班学会了粤语、交到新朋友,更在舞台灯光下找到了自信。她的母亲李女士感慨:“以前每到假期就发愁孩子没人管,现在社区不仅有辅导班,还能参加这么多活动,真是解了燃眉之急。”
在横沥镇,8岁的朱泳瑜首次登上大型舞台。“站在台上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像个小明星!”他兴奋地挥舞着表演服。数据显示,今年“莞一夏”服务覆盖全市33个镇街(园区),开设艺术夏令营、非遗研学等588个项目,其中专为“小候鸟”设计的粤语课堂、科技体验等课程最受欢迎,报名人数同比增长40%。
活动的社会效应持续发酵。央视新闻频道专题报道了东莞“小候鸟”托管服务,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全程直播川籍儿童赴莞团聚护航行动,全网累计曝光超亿次。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学术总监莫建国评价:“东莞用‘政府搭台、社会共治’的模式,将分散的教育资源编织成全域服务网络,既破解了务工家庭的后顾之忧,又为城市治理注入了柔性力量。”
“这不是短期活动,而是城市民生的长期承诺。”东莞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依托总分馆体系,在全市构建“市—镇—村”三级联动服务网络,推动公益服务常态化。目前,已有192个共享文化空间纳入服务体系,计划三年内实现“天天有活动、处处有课堂、人人可参与”的全覆盖目标。
闭幕式上,许多孩子拉着志愿者合影,眼中闪烁着不舍。“我们种下的不仅是才艺种子,更是爱的火种。”志愿者王老师说。当城市灯火渐熄,星剧场外仍回荡着欢声笑语——这片制造业热土,正以民生温度融化户籍壁垒,让“此心安处是吾乡”成为现实。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