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讲解员罗慧娴常以一句"让每一件文物都'被记住',让每一个故事都'有人听'"形容自己的工作初心。自2014年入职以来,她亲历了这座红色场馆从历史守护者向文化传承者的蜕变——展厅文物在叙事中"复活",品牌活动辐射至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群体,年均接待观众超50万人次,让东纵精神在新时代持续焕发活力。
依托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而建的纪念馆,承载着华南抗战的珍贵记忆。1940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在此开辟根据地,建立起全国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之一的东江抗日根据地核心区域。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址现存9处文物建筑,完整保存了军事斗争、政权建设等历史信息。2005年9月3日纪念馆建成开放,占地5.3万平方米的主体建筑群,如今已是粤港澳大湾区红色旅游重要地标。
纪念馆三套基本陈列各具特色:"东江铁流,南粤旌旗"主题展通过450余件文物、800多幅历史图片及6组大型场景,全景式呈现东纵从组建到壮大、从游击战到战略反攻的光辉历程;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复原陈列,则以第三大队大队部、交通站等场景复原为核心,结合征集的抗日文物与民俗物品,再现军民同心抗战的历史原貌;国防教育展区陈列的50余件重型武器,构建起沉浸式国防教育空间。
在文博育人领域,纪念馆创新打造"体验式"教育品牌矩阵。面向青少年开发的"东纵联大""东纵小战士"等社教项目,累计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其中"东纵第二课堂"将历史情境教学与角色扮演结合,学生在模拟"交通站"用暗号传递情报,在"中山书院"体验抗战文化生活,这种"浸入式"教育模式使课本知识转化为鲜活记忆。讲解员罗慧娴特别提到:"当孩子们穿上粗布军装,在百花洞战斗复原场景前聆听土炮与日军武器的对比讲解时,那种震撼远超教科书描述。"
目前,纪念馆正筹备数字化保护工程,计划通过三维扫描技术为450件珍贵文物建立数字档案。副馆长黄艳红表示:"我们将持续深化'红色资源+科技'融合,让东纵精神通过沉浸式展览、AR互动等方式触达更多年轻群体,让这段承载民族记忆的历史永远鲜活。"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