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岗民间救援队填补应急盲区 36人专业团队筑起防灾生命线

国内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25-05-13 09:16:26
  暗夜笼罩的银瓶山巅,七级阵风裹挟冰雨抽打着悬崖峭壁。36束头灯穿透雨幕,在能见度不足5米的密林中织成生命探测网。"保护站已就位!热成像发现体温信号!"无人机操作员嘶吼着报出坐标。2024年2月23日这场持续六小时的生死营救,让山水救援服务队的实战能力经受住极限考验。
 
  这支蛰伏在东莞制造业重镇的民间力量,正以硬核装备和军事化管理改写基层应急格局。队长赵柱钦抚摸着价值28万元的水上智能救生艇道出底气:"从发现溺水者到投送救生圈,智能系统响应速度比人工快200秒。"队伍仓库里,40套欧盟认证浮力马甲与3台AED除颤仪构成双重保障,2艘冲锋舟搭载声呐设备可实施30米深水搜救。令人意外的是,这些价值超百万的装备竟全部来自队员众筹。
 
  专业化建制打破人们对"草台班子"的固有认知。36名正式队员中,8人持有国家应急救援员证书,35人具备院前急救资质,更包含持证潜水员、IRATA国际绳索技术员和UTC无人机飞手。队伍参照消防特勤队标准划分三大作战单元:山岳搜救组能在海拔800米峭壁实施双绳速降,水域组掌握激流救援3:1系统,医疗组配备便携式体外膜肺设备。
 
  实战数据印证着这支"编外应急军"的价值。成立九个月来完成3起山难救援、2次溺水打捞,在谢岗登山节等大型活动保障中实现零事故。2024年清溪悬崖搜救中,队伍运用激光测绘与热成像联动技术,配合消防部门精准定位坠落点,将黄金救援时间压缩37%。这种协同作战模式已纳入谢岗镇应急响应体系,实现119指挥中心与民间救援队电台同频互联。
 
  赵柱钦的办公室挂着特殊账本:队员每月缴纳200元队费,企业定向捐赠标注用途限制,装备采购需经监理小组表决。这种透明化管理催生出独特练兵文化——每周四雷打不动的夜训中,商业潜水员带着个体户练习绳结打法,急诊科医生指导菜市场摊主操作除颤仪。正是这种"野蛮生长"的混编特质,让队伍在处置城中村火灾时,能同时调用无人机侦察火场和商户自备的高压水枪。
 
  当被问及发展瓶颈,这位70后队长展示着广东科技学院的合作协议:"应急救援不是比谁更拼命,而是拼科技储备。"队伍计划在2025年建成东莞首个民间应急实训基地,开发VR山洪逃生课程。看着训练场里00后队员调试水下机器人,赵柱钦目光越过银瓶山:"我们要让每个街坊都成为安全链条上的智能节点,这才是对汶川精神最好的传承。"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