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粤黔协作版图再添文化重笔——铜仁博物馆与东莞市唯美陶瓷博物馆"友好共建单位"正式挂牌,伴随《梵净山碑刻》系列陶瓷壁画捐赠落地,一场跨域千里的文化遗产活化实验在武陵山脉与珠江潮涌间展开。活动现场,18幅总估值18万元的手工釉烧壁画首次亮相,东莞制造美学与黔东文化基因的碰撞火花四溅。
"这不是简单的工艺移植,而是工业美学的降维打击。"东莞市唯美陶瓷博物馆馆长朱红宇揭开技术底牌:艺术家团队独创的手工雕刻釉烧工艺,将传统碑刻书法转化为耐候性超强的户外陶瓷载体。该技术不仅同步入选东莞第七批非遗名录,更通过三维扫描与高温窑变技术,使沈鹏书法笔触在釉面形成分子级渗透,破解露天文物"五年必衰"的保存魔咒。铜仁博物馆馆长唐安民直言:"我们找到让深山碑刻永续存世的工业密码。"
东莞马可波罗控股的跨界出击暗藏深意。作为全球建陶巨头,其将精密制造体系导入文化领域:每幅壁画历经217道工序,单幅釉料配比实验超50次,最终实现书法气韵与工业标准的无缝咬合。粤黔协作铜仁工作组负责人指出:"这场合作颠覆了东西部协作的传统范式——东莞输出的是将文化资产转化为产业链核心竞争力的方法论。"
30名铜仁"小小讲解员"的现场演绎成为战略级传播事件。逸群小学学生以《莞铜少年》课间操激活文化场域,更化身"书法导览员"深度介入专业解说。铜仁市文化执法支队支队长兰应祥强调:"我们正在构建'从生产线到课间操'的全龄段文化浸润体系,让莞铜协作从政府工程演变为社会共识。"
当《瓷刻万山红遍》瓷板画作为"战略信物"完成交接,莞铜文博同盟正式进入2.0时代。数据显示,自2024年8月"莞铜友好单位"机制启动以来,两地已实现文物巡展、人才互训、IP开发等23项实质合作。业界评价此次壁画捐赠是"文化重工业"的试水之作——东莞制造正以美学为刃,切开千亿级文化遗产转化市场的切口。
这场跨越地理区隔的文博联姻,本质是制造业基因与文化软实力的化学反应。当东莞的精密制造遇上铜仁的千年文脉,不仅催生出抗衰型文化载体,更昭示着东西部协作从"输血式帮扶"向"价值共创"的范式革命。在非遗活化与产业转型的双重赛道上,莞铜模式或成破局样本。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