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两会现场,两款硅胶人形机器人以"记者"身份掀起技术风暴。由深圳大象安泰科技研发、东莞企业完成仿生制造的"小莞""小融",凭借780个精密零件构建的16组肢体电机和15组表情控制系统,在政务场景中展现出类人的交互能力。当政协委员邹润榕试探性询问采访感受时,"小融"以"做记者真不容易"的幽默应答,暴露出其搭载的多模态大模型已具备情境化语义理解能力。
这两具造价逾百万的仿生体,身高1.65米配置31个运动自由度,采用骨肉结合仿人技术实现握手、鞠躬等礼仪动作。其硅胶皮肤触感误差控制在0.3mm以内,眼部微表情精度达0.01秒级响应。值得关注的是,系统通过情绪感知算法,能在政务严肃性与交互亲和力间动态平衡——面对即兴歌舞请求时,机器人会以场景适配原则婉拒,展现AI在行政场域的边界意识。技术负责人蔺德刚透露,该产品已实现日均2000次稳定交互,故障率低于0.3%。在医疗委员宋秀婵的实测中,机器人对糖尿病管理、远程问诊等专业议题应答准确率达92.7%,其健康档案构建功能被视为智慧养老突破口。而温家慧委员更看重情感价值:"当老龄化社会遇见Z世代孤独症,情感算力或成新基建。"
莞讯网观点:当仿生机器人突破"恐怖谷效应",其政务场景渗透将重构公共服务形态。但需警惕技术伦理红线——在追求交互拟真度时,必须建立明确的人机权责边界。东莞此番试水,实为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协同的里程碑事件,预示着人形机器人赛道正从实验室狂奔向商业化深水区。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