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化浪潮中,东莞智慧城市建设正面临关键转型期。市人大代表卢滢在2025年市两会期间提交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数字政府建设赋能东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犹如一剂清醒剂,直指这座"世界工厂"在数字化治理中的结构性矛盾。
调研数据显示,东莞非中心城区智慧交通覆盖率不足45%,镇街数字政务平台存在30%以上的数据对接盲区。面对日均超500万辆次的机动车通行压力,传统交通管理模式已显疲态。卢滢犀利指出:"当深圳龙岗的AI信号灯能实时响应车流时,东莞工业区的红绿灯仍在机械计时。"这份直指痛点的建议,将矛头对准了三大核心问题:智慧基建区域失衡、政务数据孤岛难破、AI赋能场景局限。在解决方案层面,提案提出构建"数字孪生城市底座"的破局思路:通过全域物联感知网络采集多维数据,依托腾讯云等头部企业的AI大模型进行交通流动态建模,实现从主干道到工业区支路的智能调控。更值得关注的是,建议首次提出"镇街数字治理能力指数"考核机制,将32个镇街的政务数据共享率、智能终端覆盖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
面对2025年东莞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的攻坚目标,卢滢特别强调产城融合的数字化转型路径。提案建议在松山湖、滨海湾等战略平台先行试点"产业大脑+城市云脑"双轮驱动模式,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治理的数字化协同。
莞讯网观点:当城市治理进入"秒级响应"时代,东莞需要打破"市强镇弱"的数字鸿沟。卢滢提案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路径创新,更在于揭示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治理体系重构的深层命题。这座千万级人口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或将为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东莞样本"。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