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上,9岁的小晨声音虽轻却坚定:"我想跟着爸爸生活。"这句证言成为东莞一桩抚养权变更案的关键转折。2020年张先生与李女士离婚时约定共同抚养孩子,但三年后母亲拒绝探视的行为,最终让父亲走上诉讼之路。
2023年的家庭冲突逐渐升级。李女士将夫妻矛盾转嫁给孩子,不仅切断小晨与父亲的联系,更在争执中要求孩子站队。承办法官夏如发庭审时敏锐察觉,成人间的纠纷已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当即启动抚养权评估程序。
回溯家庭生活轨迹,法官发现重要事实:从孩子出生到父母离异前,张先生始终是主要照料者。如今张先生全家明确表示愿继续承担抚养责任,而独自带娃的李女士坦言面临经济与精力的双重压力。在调解室内,夏如发法官俯身与小晨交谈良久,确认孩子意愿真实且明确。
"抚养权归属的核心是儿童利益最大化。"夏如发向双方释明法律原则时强调,九岁儿童的选择权受法律保护。在综合评估居住条件、经济能力、情感纽带后,张先生的抚养方案展现出更全面的保障优势。经三小时调解,李女士含泪签署协议:孩子抚养权移交父亲,她保留定期探视权。
该案凸显司法实践中的未成年人保护逻辑。依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八周岁以上儿童的真实意愿是变更抚养权的重要依据。但法院不仅考量孩子选择,更会审查新抚养方的综合条件——包括生活稳定性、教育资源和情感支持体系。夏如发法官在判后释法中特别指出:"经济条件仅是基础项,能否构建健康成长环境才是核心指标。"
本案最终以调解方式实现平稳过渡,既尊重儿童意愿,又避免监护权争夺战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司法数据显示,东莞近三年审理的同类案件中,近四成抚养权变更源于原监护人阻碍探视权行使。法律专家提示,离异父母需谨记:未成年子女不是情感筹码,探视权受阻可能触发监护权重新配置。
小晨的新生活已在父亲家中展开。这份民事调解书背后,是司法对儿童心灵创伤的治愈努力,更是对"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的具象诠释。当父母战场转移至法庭,孩子的笑容终成判决的终极标尺。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