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东莞科技馆穹顶大厅内,50块镌刻校徽的铜牌在射灯下熠熠生辉。当松山湖实验中学教务主任接过"馆校战略合作学校"牌匾时,身后展区的工业机器人正同步演示编程课程——机械臂在电路板上的精准走位,恰似这场科教融合的生动隐喻。
"我们的展品将变成流动教具,"科技馆副馆长叶建强手持教学平板演示:3D打印展台接入东莞中学物理课,学生可实时操控千米外的设备;量子通信展项生成专属加密程序,成为东华高级中学信息课的实战案例。这种"展教一体化"模式,正让4.2万件馆藏突破空间限制,化作50所学校的"云上实验室"。
课程开发的破界实验
在科技馆课程研发中心,生物教师李薇正调试活体观测系统。显微镜镜头对准"仿生鱼缸"中的斑马鱼,细胞分裂过程被投射到翰林实验学校的智慧黑板。"这是'知趣馆课'的生物学模块,"她展示课程表,"周五特色科普活动已开发9大主题,衔接中小学62个知识点。"
更前沿的融合在创客工坊上演。东莞中学学生陈宇航设计的六足机器人,正借助科技馆的振动测试台做抗压实验。"过去这种设备只有研究院才有,"他的指导老师刘汉国感慨,"现在学生课题直接对接国家级展项资源。"现场数据显示:首批37个馆校合作课题中,有8项已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项。
全域联动的科教图谱
翻开《馆校合作白皮书》,"三圈层"育人体系清晰呈现:
核心圈:科技馆常态化开展大师课堂、院士讲座
联动圈:50所学校分获"航天科技""人工智能"等特色基地授牌
辐射圈:开发"流动科技馆"覆盖32个镇街乡村学校
"我们将开放17个主题实验室,"叶建强指着智慧沙盘介绍。沙盘上,滨海湾外国语学校的定位灯已亮起——该校将率先试点"馆课置换"模式,用200课时科技实践替代传统理论教学。而厚街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正通过VR设备"走进"科技馆的太空舱,这种沉浸式学习使知识点留存率提升53%。
从展柜到未来的通途
授牌仪式落幕时,东莞中学科创社团将自制的卫星模型赠予科技馆。这颗装载土壤传感器的立方星,将在科技馆航天展区与长征五号火箭模型并肩陈列。科技馆教育专员在交接簿上记录:"编号2025DG001,拟纳入'地空互联'校本课程。"那些曾静默于展柜的精密仪器,正转化为跃动的知识脉搏。当卫星模型折射出穹顶星光,东莞"科学教育加法"的等式,已在实践沃土中写下解项。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