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东莞东城花园小学千余师生迎来认知革命。由市科协指导、言行自然工作室策划的"飞羽探秘"主题科普活动,以学术深度与沉浸式体验双重突破,重构校园科普教育范式。
环境科学博士、中山大学高级讲师瞿俊雄以《鸟与自然观察》讲座引爆认知革命。通过自主研发的"白腰雨燕保护数据库"可视化模型,结合红外相机追踪影像与DNA测序图谱,现场解构鸟类识别六大核心参数。当红耳鹎捕食轨迹动态热力图投射至屏幕时,现场掀翻屋顶的笑声印证了硬核科学传播的成功破圈。
"这不是单纯的物种识别课,而是科学思维养成系统。"瞿博士以"观察-假设-验证"三段式教学法,带领学生用数学建模思维分析斑头鸺鹠捕食频次与月相周期的关联性,同步植入《诗经》雎鸠意象与岭南生态保护现状的跨学科思辨。
教学现场化身为多维立体实验室:东莞本土鸟类DNA条形码标本矩阵、3D打印鸟巢截面模型、声纹频谱分析仪等22项自主研发教具构建完整科研场景。五年级学生钟亭之在操作显微观测系统后表示:"原来乌鸫羽毛的纳米结构藏着防水密码。"
生物教师车高华主导的"生命解码"实践区掀起认知风暴。通过等比缩放的58种鸟蛋模型与红外热成像仪,学生自主推导出卵生动物繁殖策略的进化逻辑。当海苔花生伪装的"最小鸟蛋"引爆笑点时,车老师适时导入贝叶斯算法在物种鉴别中的应用原理。
两栖爬行类实景生态缸成为跨学科战场: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数据与动物行为变化的动态关联,催生学生提出17个原创性研究选题。校方透露,其中3个关于东莞候鸟迁徙路径的追踪方案已纳入校本科研项目库。
教导主任梁绍权指出:"这场科普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用真实科研场景替代说教式传播,数据思维与人文关怀的双螺旋结构,正在重塑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基因链。"监测数据显示,活动后学生自主设计跨学科研究方案数量激增320%,印证科普创新的裂变效应。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