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港集装箱码头灯火彻夜不熄,海关申报室的电子屏定格着最新数据:7月9日,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累计货值突破334亿元。沙田海事处党员突击队员陈锋翻着凌晨接卸记录,对讲机里传来调度指令:“‘新三样’新能源车柜优先通行!”这支由东莞海事局与沙田镇党委混编的队伍,已在码头前沿连续值守47天。货值像涨潮般攀升——今年1至6月进出口额140.7亿元,同比激增214%,3.1万吨货物在此完成跨境流转。
红蓝交织的临港引擎
“党建不是挂墙标语,要焊牢服务链条。”沙田镇党委书记贾新建指着战略协议上的火漆印说。这份全省首个分支海事局与镇街联建协议,催生出更实质的协同架构:东莞海事局党委班子每月轮值参与沙田镇党委会,将船舶通关堵点纳入“第一议题”;双方合署办公的临港经济服务专班,把二十三项任务拆解成电子清单,完成一项销号一项。当东莞港务集团带着“新三样”海运出口的舱单积压难题推开专班大门时,等待他们的是已预备好的解决方案——由海事、海关、港口三方党员骨干组成的“拆弹小组”,通宵重构申报流程,将锂电池车辆通关耗时压缩30%。
枢纽联盟的破壁效应
在东莞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企业联盟的首次圆桌上,三十把座椅代表三十种专业力量。货代公司总经理林薇举起手机展示刚启用的“红蓝服务”APP:“过去查船舶动态要跨五个平台,现在输入船名就弹出检疫、引航、靠泊全流程进度。”这个由联建双方牵头搭建的信息枢纽,正将松散的港航资源拧成一股绳。联盟成立三个月来,累计解决危险品堆场调度冲突17次,优化国际中转路径9条。最新季报显示,空港中心跨境电商货值较联盟成立前增长89%,新能源车出口集装箱周转效率提升22%。
当晨光漫过虎门大桥,新抵港的万吨轮拉响汽笛。沙田海事处指挥中心大屏上,334亿的货值数字仍在跳动。红蓝双色标志在电子海图上闪烁,如同为临港经济注入的双核动力源。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