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会场中央,德国环保专家克劳斯拾起一块灰黑色建材样本,指尖传来混凝土的粗粝感——这竟是建筑垃圾再生的骨料。6月10日,2025固体废弃物国际会议大湾区专场上,东莞“变废为宝”的实景沙盘引起来自23国代表的惊叹。副市长陈庆松敲击激光笔,大屏切换出震撼对比图:三年前垃圾填埋场卫星影像斑驳如伤疤,而今原址已崛起覆盖光伏板的循环产业园。
“每天2400吨餐厨垃圾正转化为沼气发电。”技术路演区里,本土企业代表举起试管,深褐色有机肥料散发草木清香。日本固废协会理事佐藤俯身观察显微镜下的塑料再生粒子:“这种芯片级分拣技术,能否移植到东京奥运村改造?”此刻东莞智汇环境公司的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他们的建筑垃圾再生系统刚拿下法国订单——这套设备每年能“吞”掉三十座摩天大楼的拆除废料。
圆桌论坛弥漫着无声交锋。当德国专家质疑电子废弃物拆解产能时,东莞生态环境局工程师调出实时监控:长安镇回收车间内,机械臂正精准分离手机电路板上的贵金属。“我们给每克黄金都办了电子身份证。”他滑动平板电脑,回收贵金属的物流轨迹在大湾区地图上闪烁。何焱副厅长接过话筒补充:“去年珠三角九城联合建立的固废交易云平台,已减少跨市运输里程超百万公里。”
茶歇区的陶瓷杯暗藏玄机。参会者发现杯底印着二维码,扫码显示原料配比:50%污水厂污泥、30%陶瓷废料。“这是东莞陶艺厂的转型试验品。”会务组姑娘笑着揭开谜底。走廊尽头,香港环保署官员正用手机拍摄东莞“无废细胞”建设标准——这种将社区、学校变成微型循环站的做法,即将引入深港合作区。
闭幕时陈庆松的结语引发全场共鸣:“当城市学会像生命体般代谢资源,才是真正战胜了污染。”窗外暮色中的松山湖,智慧云平台正吞吐着全市十万个智能垃圾桶的数据流。这场持续十二小时的头脑风暴,最终凝结成四十项技术合作意向书,东莞的“无废基因”开始植入湾区城市肌理。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