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入户新方案保留了“积分制”的核心内容,即用积分来解决问题;对社保年限的强调,也有“城市归属感”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考虑 记者 郑志波 摄
入户“门槛”保持多年不降的东莞,随着12月18日一份不足三千字意见稿的出台,政策松绑之意尽显,让那些“围城之外的人”读出了希望。
本科以上可直接入户, 8类人才准入不作参保要求,60天流程缩减至17个工作日——虽然这些意见稿中的文字最终能否成形,尚无定论,但入户政策的“开闸放水”已是方向。
无疑,入户门槛降至“底线”的背后,正是这座以制造业著称的城市对人才的渴求。和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比,东莞的城市能级显然不够。此番以户籍红利为饵,便成了“虎口夺食”祭出的奇招。
然而,以户籍之名、发出招才纳贤的集结号,能不能吸引人才来,能吸引多少人才来?能否扭转东莞人才匮乏的根本局面?值得进一步深思、观察。
1 入户“诱惑”
入户政策不能再“嫌贫爱富、嫌老爱壮”,更要关注入户者的社会贡献、内心诉求和现实需要
“要靠积分入户成为东莞人,简直比中彩票还难!”38岁的农民工吴爱珍,当她看到“入户新政”征求意见稿之后,长叹一口气。打拼了半辈子,她做梦都想要一个东莞户口,却始终难以如愿。
10年前,在暂住证取消之前,吴爱珍还因无证两次被抓进派出所。如今,她租住的出租屋里,一张落满灰尘、发黄过期的居住证静悄悄躺在角落里。“这张居住证是3年前办的,一直没派上什么用场。听说积分入户有点用,但想拿到足够的积分,难度太大了。 ”
出生于1975年的吴爱珍,来自甘肃兰州,1993年,年仅18岁的她就随着打工大潮来到东莞务工。20年间,她一直是“外来人口”。卡住她的是学历和职业。
一开始,她在流水线末端包装玩具手枪,然后焊接,连续数小时都无法抬一下头,否则一瞬间流水线上的玩具就堆积如山;上厕所限时3分钟。焊接时松香熏烤,现在她稍用眼过度就会流泪。而且一到雨天,肩膀和手臂就酸痛难忍。
只有初中文化的吴爱珍,一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她自学技术、电脑,成了流水线主管。后来,她与人合作创业、做代加工五金产品,后因金融危机,生意难做,最终倒闭。如今,她当起了二手房东,但户口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有一次,她的身份证丢了、要去近在咫尺的香港自由行,需要坐两天一夜的火车,回甘肃兰州老家办证。
能成为“东莞人”,这是吴爱珍多年的心愿。“有了户口,子女可以随迁,那就可以读公办学校了,可以家人团聚了。”但想入户东莞,并非易事。
吴爱珍有两个孩子,女儿13岁,留在老家多年,由老人照顾。儿子8岁,在东莞上民办小学。十多年来,这对母女聚少离多,每年只能在暑假、过年时短暂团聚。如今,女儿已是初一学生了,但女儿对千里之外的妈妈不冷不热,这让她很难过。“有时打电话给她,她都爱理不理。”
3年前,东莞正式启动“积分入户”政策。这让有意入户东莞的吴爱珍看到了希望。但通过对比政策实施细则,她发现,初中毕业仅能加15分,她因没有缴纳社保就被政策排除在外,“入户梦”难圆。
今年12月,她又一次兴奋起来,这缘于东莞释放出“入户政策将有重大调整”的利好消息。但是,当吴爱珍翻开报纸,看到政策《意见征求稿》时,她又一次失望了。这次,新政不仅取消了初中加分,而且是否交纳社保仍是必要条件。“你说,入个户,怎么这么难?”
东莞有许多像吴爱珍这样打拼多年却难以入户的人,但也有少数幸运者。就在吴爱珍租住的城中村里,开饮食店的张华生夫妇显得非常走运。东莞入户新政拟在条件准入类人才入户方面,将原人才引进范围扩大到在莞经商人员。而之前,只限于在莞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非莞籍人员。
而且,个人投资满10万元可积4分,个人年纳税每满4000元各2分,可合计国税、地税税款的分值,最高不超过30分。这对于张华生夫妇来说,是个利好消息,最重要的是这对夫妇学历更高,有大专文化。
“如果新政策出台,根据学历、纳税、住房等积分,我们就可以申请积分入户了。那以后子女上学就不愁了。”张华生喜笑颜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