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有望“复兴激活”

民俗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8-07-19 09:53:06

  东莞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有望“复兴激活”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脉,而历史街区则是城市历史最直观的载体。莞城作为东莞千年文脉所在,历史街区建筑遗存也最为丰富。近日,随着东莞市第四届专项规划与环境艺术委员会审议通过《东莞市历史城区及周边整合策略》等一系列保护和规划方案,浓缩着东莞城市记忆的中兴路—大西路、鳒鱼洲等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有望被“复兴激活”,一时间引起各方关注。
 
  繁忙的东莞运河路两侧,南来北往的车辆日夜不息,这条并不算开阔的沿河道路,行驶至西正路口却豁然开朗。一座红墙碧瓦、飞角连檐的高大城楼矗立在东侧,楼下划设的三角形禁行区将这里变为西正路中的“河心洲”,车流从城楼两侧绕行如劈开的水花。这座城楼就是古东莞县城仅存的西城门——迎恩楼,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凝聚东莞历史文化的一座地标。
 
  跨过西正路莞城桥向西北行去,在华侨饭店的背后,振华路、大西路、中兴路……“老莞城”的风貌仿佛穿越数十年的时光扑面而来。
 
  沿着振兴路行走,不同颜色涂装的骑楼轻易就能“俘获”初游者的目光,这些民国风格的建筑大多只有两层,一楼门前的廊柱之后,是至今仍在营业的五金店、眼镜店、钟表店等铺面。而相比之下,骑楼的二楼则显得历经风雨,裸露的电线、变形的木窗、掉落的墙皮,并不鲜见,甚至有些缝隙里还生出一丛杂草。
 
  在这片仿佛时光凝固的街区里,所有的事物都自动带上了一层泛黄的滤镜。从大西街继续深入,两侧的商店很多都贴有“老字号”的标识。
 
  在一家名为“同德五金家电有限公司”的店铺,老板与两位串门的街坊坐在店里闲聊。“这家店新中国成立前就开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公私合营,再到改革开放以后允许私人经营,我就把店盘了下来。”谈起这条街的过往,老板谈兴颇浓,“斜对面的侨商大厦,过去多热闹,现在也已经不行了。这条街最热闹的时候是在上世纪90年代,如今冷清了许多,生意也勉勉强强。”
 
  与冷清的五金店不同,不远处的“容师傅”点心店则不时有客人上门。容叔本人今年已经75岁,过去曾在莞城大饭店、运河茶厅等从事点心制作。2011年,他凭借自己多年的手艺在莞城中山路开始创业,2013年后搬迁到莞城大西路20号营业。
 
  如今容师傅年事已高,记者到店里时,容师傅的女儿容女士在店内负责料理生意。
 
  “我们早上3时开始营业,除了零售,主要是做一些批发,附近的早餐店都会过来买我们的早点。”容女士表示,现在到附近游玩的人慢慢多了起来,慕名到她店里买点心的人也多了起来。在她看来,周围很多店铺虽然看似冷清,但生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差。“大家都是租铺开店,如果生意不挣钱早就关门了。”
 
  容女士出生在莞城,出嫁到万江,如今接手打理店面以后每天开车过来上班。但是街面狭窄通车不便令她苦恼。“我们当然盼着街面能改造,尤其是交通,过去门前双车道,因为拥堵改成了单行道,但还是很不方便。不通车就没人来,如果不是旁边有细村市场,可能这条街更没什么人特意过来了。”
 
  莞城滨水兴城,航运发达,过去不仅是东莞历史文化的“原点”,很长时间内也是东莞行政和经济的中心。10多年来,随着市委、市政府的搬移和城市商业中心的扩散,像大西路这样的莞城老街区逐渐陷入人口外流、活力下降的困局。
 
  因此,关于老城区的保护和改造一直在探索之中。自2015年始,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阮仪三的团队,就展开了对东莞历史文化街区的调研考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施行至今已有13年,作为对城市空间活化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反思总结,此轮规划更加谨慎,更关注街区保护开发与原居民生活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不过,这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也存在一些现实难题。“老城区的产权关系尤为复杂,而产权整理又是规划、保护、开发的基础,是撬动整个活化事业的抓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中兴路-大西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详细规划》项目成员杨圣勇告诉记者,仅是梳理中兴路-大西路历史文化街区产权关系就要花大量时间人力,以出租、倒闭、闲置、使用等对物业分类后还要划分业态。
 
  三年间,项目团队以街面店铺、民宅为单位,针对不同的物业主体多次实地走访。调研发现,以细村市场为核心的老居民区生活状态良好,人气也较稳定,而振华路、中兴路一带下午3时之后基本没人。因此他们建议可先从空权物业开始改造,营造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作为示范。
 
  “考虑到街区生活和旅游生活的平衡,基于市场业态可先设定好处理产权关系的平台机制,例如产权置换或联合,前期搭好这个框架,后续工作的开展将更加顺利和高效。”杨圣勇说道。
 
  历史街区的改造,还面临如何聚集人气的问题。杨圣勇表示,在对沿街业态作了详细调研后,团队针对商业布局专门作了业态规划。
 
  “把珊洲河、阮涌河的滨河空间盘活,将仓库、商铺、码头、骑楼、水廊串起来,同时增加公共性基础服务,植入书吧、咖啡馆、民宿、精品酒店等留住人、也留住文化特色的业态。”杨圣勇表示,居民生活的维护和改善同样是历史街区保护的重要部分,“增加社区工坊、社区活动中心、超市等,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实现旅游设施和社区公共设施的兼容。”
 
  从大西路街区沿东江大道向西,再进入坝头路,就来到了鳒鱼洲的入口。细雨蒙蒙,傍晚的鳒鱼洲幽静而神秘,几人合抱的大叶榕成排立在路边,隔绝了外界的视线。在河的对岸,工农8号灯火辉煌,而这一边则是旧水泥路、杂乱野草和外墙斑驳的旧厂房。唯有砖红色的烟囱耸立在雨雾中,像是半岛上一支久未吹响的老笛子。
 
  “大部分人对于东莞改革开放史的了解,在于‘三来一补’、世界工厂,但是鳒鱼洲提供了不一样的历史切面。这里有当时很先进的工业区规划、厂房建筑,有开放的外贸来往,其历史价值是十分重要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讲师、《东莞鳒鱼洲历史地段保护规划》项目主持人禤文昊说道。
 
  时间回溯到1981年,东莞第一个外贸货运码头、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还有早期的海关机构、水上派出所等,就诞生于这个河心半岛。鳒鱼洲这批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遗存,对研究东莞工业崛起和对外开放具有重要价值,也是东莞改革开放时期作为全国农村工业化先驱和模范的重要物证。
 
  对于鳒鱼洲的保护规划,禤文昊认为核心在于守住保护保留的底线。“修复还原之后,甚至可以从鳒鱼洲的一间工厂、一个部门,梳理一条完整的历史脉络。”
 
  目前,鰜鱼洲历史地段内有6处建构筑物已被公布为东莞市历史建筑,包括饲料厂烟囱及锅炉房、饲料厂原料立筒库、海关驻鳒鱼洲办事机构旧址、东莞市面粉公司办公楼旧址、东莞市粮油食品工业公司门楼、饲料厂实验室。
 
  而对于保护规划后的改造活化,禤文昊建议,开发要保持开放性。“首先鳒鱼洲发展其实不局限于文创产业,应延续当年的经济带动作用,引进更多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其次应服务于本地市民,依托环境优美的滨水空间,与工农8号、下坝坊形成休闲娱乐的联动;其三是开发旅游产业,与可园等景点形成岭南水乡特色和改革开放工业前沿地的旅行线路。”
 
  “无论是规划还是开发,首先要强调前期对于历史遗存的保护、评价系统,划出一条底线,后续的改造运营都要守住这条底线。”禤文昊表示。
 
  在东莞市粮油食品工业公司原址,一堵题字为“香飘四季”的墙被划入保护清单。“这堵墙相当于见证历史的活雕塑,即使只是一些瓶瓶罐罐,都比后来新加的都有价值。”禤文昊说道。
 
  除历史建筑外,《东莞鳒鱼洲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将基地内的其他建筑分为四类。其中保留利用的建筑占到近八成。
 
  在禤文昊看来,保留的建筑可按照原来的功能改造,比如旧宿舍楼就可改造成青年公寓或主题民宿。“像厂房仓库的大空间就更灵活了。Livehouse(小型展演场馆)、室内球场、网红经济中的摄影基地,这里独特的景观尤其适合视觉产业,优势是使用门槛低、灵活,具体功能可以根据市场随时改变。”
 
  除了官方层面的保护和规划,来自民间的团队也在以自己方式,尝试着激活这片历史街区和建筑。
 
  拐进莞城市桥社区北正路横巷,一座中法合璧的民国建筑出现在眼前。拱形门廊精致优雅,两旁是简洁的中式清水青砖墙与琉璃花格窗,岁月涂上的灰沙也无法掩盖当年的华丽风情。
 
  从研究解读老宅历史,到拿着小刷子细细扫尘,再到根据原貌设计、建造一条楼梯和一间厕所……来自本地的善馀营造团队,前后花费整整三年,让房梁塌落、屋脊断裂的百年老宅善馀堂重焕生机。
 
  2017年中秋,善馀堂重开之夜,明月光照地堂,热心市民相聚老屋,就着月饼和清茶,说说新识旧事,其乐融融。“这不正是改造活化的意义和回报吗?”忆起此景,从小在老城区长大的张颖君笑言。
 
  旧城生活节、老城艺术节、旧物展……从2013年开始,张颖君带领团队深入老城社区,与街坊一起举办活动,引起当地青年对东莞历史文化保育、旧城改造活化的关注。2016年她发起善馀营造项目,开始集资修缮历史建筑善馀堂。
 
  在张颖君看来,一个社区的重新振兴是漫长又复杂的过程,尤其需要关注其中由街坊邻里形成的“人情味”。“关系的建立需要时间,街区改造、迁徙后,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对于街坊、环境是否适应、是否共融,也是让街区保持活力和魅力的关键。”
 
  善馀营造团队中的建筑主理人袁艺峰同样关心旧城文化保护。这位东莞理工学院建筑工程系的老师,带领着团队花了将近一年半的时间,走访莞城超过2万处建筑,将这些建筑遗产与社区故事、老字号等非物质地域特色元素整合梳理,推出“莞城文物径”导赏活动。从历史建筑的特征演变、街道的空间格局、城市规划等内容,启发参与者了解东莞、思考自身对于这座城市的归宿感。
 
  如今,历史街区这块“掌中宝”的价值正不断被重新认识。今年莞城街道党委工作报告就指出,莞城拥有新兴城区无法复制和超越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
 
  莞城提出,要“借鉴香港元创坊、深圳叮梆小镇等经验,围绕恢复莞城记忆对城市进行活化,吸引年轻人和精英阶层重返莞城”、“启动对城外中兴路-大西路历史文化街区‘三旧’改造研究,按照莞城的设想,这座千年古城将实现复兴发展,让“老”树开出新花。(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