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朗镇石厦村举办“娘母会”

民俗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8-03-21 17:09:02

  大朗镇石厦村举办“娘母会”
 
  一年一度的团圆相会,除了神话故事里牛郎织女的七夕“鹊桥会”,还有现实中大朗镇石厦村每年举办的“娘母会”,这里的相会不是“夫妻相会”,而是“母女相会”……每年农历二月初三,石厦村的出嫁女都会携带丈夫儿女回娘家与亲人团聚,而娘家也会在这一天准备一场别出心裁的团圆家宴,用味蕾最初和最深刻的记忆——“妈妈的味道”,维系血脉亲情,这个传统据称传承已逾百年。近日,记者来到石厦村,探寻和揭秘“娘母会”的由来与传承发展。
 
  3月19日,农历二月初三,阵雨初歇的清晨透着一丝轻轻的早春寒意,当人们脸上的倦意仍未完全褪去之时,不少石厦村人家已开始忙得不亦乐乎。在这个约10平方公里的村子里,有一项盛事正在悄然进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为一个叫“娘母会”的节日而做着准备。
 
  十公里之外的高英村,黄婉芳草草收拾了一下行装,带着丈夫和一对儿女,以及事先准备好的一份小礼物,匆匆赶赴石厦的娘家。娘家与婆家相距不远,在往日里也时常回娘家吃饭,但在每年的“娘母会”时回家团聚,对黄婉芳而言,更多像是一种仪式感,因为这是属于她与母亲的一个团圆“约会”。
 
  回到娘家,熟悉的厨房里,同样作为外嫁女的姑妈早她一步赶回了家,与妈妈和弟妹一起正忙得不可开交,黄婉芳见势立马挽起了袖子,加入忙碌的队伍里。事先备好的粘米粉,加开水后和成面团,再放入挤压器将挤出的粉条漏入沸水锅里,稍焯一会轻轻捞起过冷水,放置在竹筛里静待水分沥干……一个多小时的忙碌,厨房里的4个女人默契无间,将4斤粘米粉变成了12斤濑粉。当濑粉完成之后,她们才赶忙准备其他配菜。
 
  临近中午,亲朋好友依次到来,黄家人为每一位客人盛上满满一碗濑粉,佐以八菜一汤,十几个人围着圆桌入席大快朵颐,其乐融融好不热闹。“滋遛滋遛……”宴席上,在众人闲话家常的同时,吃濑粉的声音此起彼伏,新鲜自制的濑粉入口,虽不似外面买的那么劲道,但却有一种朴实的软滑,就是这么寻常的食物,温暖着在座的每一个人。
 
  “娘母会”团圆家宴中的主角,并不是大鱼大肉,更不是山珍海味,而是一道很普通的小吃,那就是濑粉。多少年来,“娘母会”餐桌上的菜肴无论有多少,多丰盛,濑粉总有一席之位,因为这是“娘母会”必不可少、无可替代的主食。在“娘母会”之前,娘家人最先准备的,那也一定是濑粉。因此,“娘母会”亦被石厦人称为“濑粉会”。
 
  据村中长者介绍,在过去,石厦村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是自己制作濑粉,他们打磨粘米粉用的不是石磨,而是“木对”——舂米对,这是利用杠杆原理,将木锤捣在麻石臼内,从而把谷物打碎的一种器具。这种传统器具,至今仍能在不少石厦人家中找到。而把挤出的粉条漏入沸水锅里焯的这道工序,石厦人谓之“濑”。
 
  濑粉作为主食,其他配菜则丰俭由人,其中最经典的当属葱盐花生——将葱末、花生碎和碱粽干加把盐炒制而成的调料,石厦人认为这是与濑粉最为搭配的味道。在过去的“娘母会”,配菜不像今天这般丰富,杀只鸡、买两斤五花肉已经是很高规格的礼遇了,而大多数人家也只是简简单单做个葱盐花生,再炒几个青菜。出嫁远者回趟娘家会早早吃一餐然后再赶路回婆家,出嫁近的则吃两顿。如果娘家还有盈余的濑粉,则打包让女儿带回婆家,让亲家也尝尝手艺,享享口福。
 
  对于濑粉,石厦人似乎有着难以言说的深刻感情。在物质生活丰富便利的今天,可以轻易买到濑粉,但仍有不少石厦人愿意亲手制作,小部分人还延续着手工制作濑粉的传统。他们觉得,这样做出来的濑粉更有“妈妈的味道”,更能勾起石厦人味蕾最初也是最深刻的记忆。细密绵长的濑粉,寓意亲情延续,血脉源远流长,同时也寄望长长久久、吉祥如意的好意头。
 
  石厦村的“娘母会”,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惯例,如果当年有男丁诞生的人家,为表示庆贺添丁,要自行物色6至7户人家,承包他们家的濑粉费用。这几户人家,要么是关系融洽的左邻右里,要么是亲朋好友,这样组成的“大家庭”,既可以分散进行,各自在家中吃,也可以宴请他们在自家吃,这样济济一堂,更为热闹。有些家境比较充裕的,虽然当年并未添丁,也可以物色几户人家,由他请客,以表示自己对早日添丁的欲望,祈盼来年得偿所愿,添丁发财。
 
  “娘母会”的习俗具体可以追溯到何年何月,如今已无从考究,记者探访石厦村多位70岁以上的长者了解到,这个节日延续至今已不下百年。“我小时候就听奶奶、妈妈说起过,在她们小的时候,也是要过‘娘母会’,吃濑粉的。”今年81岁高龄的黄瑞平是土生土长的石厦人,也是极少数嫁给本村男子的一位本村媳妇,她的这个说法,与村中数位年长者所言如出一辙。
 
  石厦原称坳厦(凹厦),位于大朗镇东南部,在菠萝岭和地塘岭之间,地状为凹形,多姓周和姓黄。其中,周氏后人为追念其原籍常平镇“周屋厦”村的“厦”字,便取名为“坳厦”。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坳厦与石公涌、杨梅岭、仙村合并,才有了今天的“石厦”村。
 
  在过去,石厦村田多人少,加之耕作技术落后,村民每日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仍是不得温饱。“在当时曾流传一段顺口溜:‘坳厦坳厦,田多地多,人怕牛怕;坳厦坳厦,有子难娶,有女远嫁!’反映了石厦村民当时的生活写照。”对“娘母会”颇有一番见地的老校长叶金镇介绍说,过去很多本地女孩都不愿嫁到石厦村,就是怕太多田地要耕种而受累,本村男子如家庭条件一般,大多只能讨外地媳妇。直到现在,石厦村仍有不少外来媳妇,其中以来自梅州兴宁的媳妇居多,至今约有100人,惠州陈江、沥林等地的次之。
 
  而村民生了女儿,也基本不愿与本村人结婚,想方设法嫁出去,哪怕是远嫁他乡,也在所不惜。如此一来,女孩子基本远嫁了,在当时通讯与交通尚不发达的年代,出嫁的女儿尤其是远嫁的,要与娘家通个话捎个信尚属不易,更别提回娘家与父母亲人团聚了。真可谓生离恍如永别,哪个女儿不伤心,哪位母亲不落泪。
 
  石厦人重乡愁,更重亲情,于是不知具体何时开始,石厦村便有了一个“娘母会”,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三,出嫁女无论远近,都要携带丈夫儿女回娘家,与母亲及亲人团聚,感念母亲十月怀胎及养育深恩。而做母亲的,也会亲手制作可口的濑粉,以招待难得一会的女儿女婿及外孙,热热闹闹,共叙天伦之乐。
 
  石厦村“娘母会”这个名称的由来,如今已无人知晓,也没有相关的记载。对此,有人推测称,娘、母二字均有母亲之意,乍一看好像就是两位母亲相会的意思,也许这正是其名称的巧妙之处——从深层次理解,假如出嫁女已为人母,或许更能体会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而从外孙辈的角度看“娘母会”,那就是娘亲与她的母亲相会,即妈妈与外婆相会之意,从而更能体现感念亲恩之情。
 
  “娘母会”还有个俗称叫“牛乸(读nǎ)会”,牛乸即母牛之意。至于为何要用“牛”字来命名一个节日,叶金镇解释称,在过去,因为石厦村田地多而人口少,长期耕耘,牛是农家不可或缺的畜力,是农民的宝贝。在老祖宗的心目中,牛占了相当重要的位置,“牛耕田犁地,劳年累月,唯嚼一把杂草,仅求主人家丰产,这也是石厦村人老祖宗艰苦创业、拼搏进取的真实写照。”
 
  此外,“舐犊情深”一词指的是老牛舔舐小牛的毛,以示对小牛深切的疼爱,石厦村人的老祖先也许是用“牛乸”,来比喻慈母爱女之心。当然,还有人形象地猜测,是因为出嫁女拖家带口,像母牛领着众多小牛回娘家的情形。
 
  而至于为何选在农历二月初三来过“娘母会”,叶金镇介绍说,村里的人已说不清缘由了,其中一些较年长者依稀记得先辈说是为了纪念一位名字带有“昌”字的人。据此,他查阅了大量文献,发现是日与民间的“文昌诞”存在一定的巧合之处,或许正是石厦先人选定农历二月初三为“娘母会”的由来。
 
  相传农历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的诞辰,“文昌帝君”亦称文昌星、文曲星或文星,他一生尽忠尽孝,功绩彪炳,被世人尊奉到与孔子齐名的地步,故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说。“文昌帝君”不仅知识渊博,才华出众,还是孝敬父母的典范,在民间还流传着“文昌帝君”割肉救母和为救父母水淹许州的传说。
 
  正因为“文昌帝君”品德高尚,所以石厦村人的老祖宗选了农历二月初三“文昌帝君”的诞辰作为“娘母会”的日子,祈盼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像“文昌帝君”那样,有道德,有学问,有孝心,寄托老祖宗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美好夙愿。
 
  叶金镇称,石厦村“娘母会”这一传统节日的由来、命名及日子的选定,已没有相关的记载,多少有点遗憾。但无论如何,从已知的习俗中或多或少体现了老祖宗的善良俭朴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培育孝子贤孙的良好愿望和美好憧憬,石厦村民应继承和发扬老祖宗的美德,建设和谐幸福的家园,造福子孙后代,耀祖光宗。
 
  时至今日,石厦村“娘母会”这个节日从未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很少为外人所知,唯一的文字记载,来自该村综合文化中心里挂着的一块展板,只有一百多字的内容。所谓传承,靠的不过是代代口耳相传,毫无系统性可言。
 
  在石厦村,甚至不少年轻人也已慢慢淡忘了这个节日,他们大多只是知道当天要吃濑粉,至于其风俗、缘由,以及背后的价值观,已经一无所知。这让石厦村的不少长者感到担忧,生怕传统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就此慢慢遗失。
 
  石厦村委会宣传委员黄建良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石厦村开始慢慢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了重拾后辈对“娘母会”的认知,村委会专门请人去探访村中的长者,梳理节日的一些内容和细节,尝试挖掘和还原一个传统的“娘母会”。
 
  前年底,随着该村喜庆堂的正式落成,该村两委干部围绕“孝”文化计划举办“敬老节”,此举得到本村企业家和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并于去年成功举办了首届“敬老节”,宴请全村60岁以上的长者,其间还举办了丰富的粤剧和歌舞表演,让长者们欢度节日。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娘母会”,发扬传统孝道文化,该村决定从今年开始,将“娘母会”与“敬老节”合并,在全村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尚。此外,还将充分利用该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的资源,设立一个“娘母会”主题展览室,让更多人知道“娘母会”这个节日。未来还将把“娘母会暨尊长敬老节”作为该村的形象展示平台,进行精心打造,不断丰富内涵、创新形式,真正把该节日办成文化交流的盛会。
 
  大朗镇宣传文体局副局长傅伟荣表示,接下来将创新思路,强化精品意识,继续关注石厦村“娘母会”这个传统节日,深入调研其节日的来源以及对村民生活起到的作用和意义,挖掘节日的传统文化内涵。同时,帮助石厦村打造好“娘母会”这个节日品牌,丰富其活动内容,让节日更有意义,提升村民的文化获得感。(来源:东莞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