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老铁匠张春祥用行动和执着坚守古老职业

民俗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7-11-06 14:26:05

  72岁老铁匠张春祥用行动和执着坚守古老职业
 
  提起打铁这个行业,人们自然会想起“叮叮当当”作响的铁匠铺,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打铁这门古老的手艺,已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铁匠铺更是难觅踪迹。不过,在樟木头镇还有最后一家铁匠铺,72岁的老铁匠张春祥用自己的行动和执着,坚守着这个古老的职业。张春祥从15岁开始就跟着父亲一起学习打铁的手艺。以前,张春祥主要打造农具,如今有时也会为工厂加工铁制品。由于生意冷清,同行以及张春祥的徒弟都已转行谋生,只有他一直坚守至今。近日,记者探访了这家铁匠铺。
 
  当走过樟木头泰安路樟木头围路段时,时不时地会听到“叮叮当当”的响声,而这时你就会发现,在路边有一家打铁店,这里就是专门打造铁制品用具的地方。
 
  这个铁匠铺的主人名叫张春祥,村里人习惯叫他张叔,今年已经72岁了。年逾七旬的张春祥老人虽然一头银发,但看上去精神矍铄,容光焕发,尤其是身上那一块块结实的肌肉完全可以与年轻人媲美。
 
  随老人进店后可以看到,这间铁匠铺面积不大,只有十几平方米,设施十分简陋,屋内摆放着空气锤、砂轮机、电焊机、切割机、煤炉等打铁工具,在地上摆放着一些已经加工好的铁铲、铁锹等铁制品。
 
  “我接触这一行已经有50多年了,从15岁开始就跟随父亲学习打铁的手艺,一直坚持到现在了。”张春祥感慨,以前在樟木头有大大小小近十家铁匠铺,但后来随着社会发展,铁匠铺的生意越来越冷清,很多铁匠铺都关门转行了,到现在整个樟木头仅剩他一家了。
 
  “我最初跟父亲学打铁时,当时是生产队,就跟着父亲到处游走,到各个村里去打铁,当时主要给村民打造一些锄头、铁耙等农具。”张春祥说,改革开放后,张春祥便在樟木头中心小学附近开了一间铁匠铺,1998年搬到了现在的泰安路。
 
  说话间,正好有位村民拿着用得不够锋利的铁锹来找张老修整。只见老人将需要修整的铁锹一头放到烧旺的炭火里,不时在上面添加些碎炭,几分钟后,左手迅速用铁钳将其转移到大铁砧子上开始锻打。一串“叮当”声响后,铁器渐渐成形。反复敲打数遍之后,张老将铁锹放入一旁的冷却水内,随着“吱啦”一声,一阵白烟倏然飘起,淬火完成,一把旧铁锹又锋利如初。
 
  张春祥称,每打造一个农具,需要经过烧火、捶打、育弯、培刃、成型、淬火和打磨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打铁不仅是力气活儿,也是技术活,打铁时铁器烧的程度、敲打的力度、节奏以及淬火的时间都有技巧,否则就达不到理想中的效果。
 
  由于张春祥打出的各种农具结实、锋利、耐用,在当地非常畅销,是当地有名的铁匠。很多小伙慕名而来向他拜师学艺,他先后收了四个徒弟。
 
  随着城市的发展,附近的其他铁匠铺先后倒闭,而张春祥铺子的生意却一直比较好,许多相邻镇街的人、甚至来自深圳的客户都会过来找他帮忙。
 
  在铁匠铺的一扇门上,用白色粉笔书写的“世上活路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这两行大字格外醒目。“以前家里穷,学会打铁就等于有一门吃饭的本事。当时,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都乐意学习打铁,觉得有了一门手艺是很骄傲的事。”张春祥回忆说,打铁这个行业十分艰辛,尤其在六月天最难熬,打铁的时候像在火炉里烤一样。
 
  “近几年打的农具很少了,主要是为村民修复一些农具,也经常为一些工厂做一些铁制品加工的活。”张春祥坦言,随着社会的进步,打铁这个手工技艺逐步被先进的机器所取代,生意也越来越冷清,自己的徒弟都嫌这活又脏又累还不挣钱,如今也都改行不再打铁了。
 
  “现在店里就我一个人,平时接的活也不少,所以平时也闲不住,有时候还挺忙的。”或许有一天,这个手艺就失传了。对于这点,张春祥似乎很能理解,毕竟社会在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打铁这个手艺活儿就已经渐渐没有了市场。“只是打了一辈子铁,我不愿丢掉这个手艺,平时有活就干,没有活的时候就和几个老友喝茶聊天。”张春祥笑得很是坦然。(来源:东莞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