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技能人才获评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实现“零突破”

职场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9-01-25 17:30:07
  东莞技能人才获评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实现“零突破”
 
  1月15日,201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公布,东莞3人入选,其中吴光明为东莞市高技能实训中心教授级高工,是东莞首位获得该类津贴的技能人才,东莞市技能人才获评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也实现了“零的突破”。
 
  这名教授级高工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背后又有哪些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日前,笔者来到东莞职教城,对这名流水线上的“超级技工”进行了专访。
 
  当车辆缓缓驶入职教城,便可见几栋大楼错落有致地排列着,4个实训中心有序地分布在各栋大楼里。走进现代制造中心,车间里的设备传来轰鸣声,空气中充满机油过滤后的味道,40多台两米高的机器有序地排列着。设备前站着几个年轻的小伙子,他们一边监控液晶屏幕上的数据,一边操控着眼前的机器,准备把一块块材料打磨成图纸中的模样……
 
  吴光明参与了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的建设,他看着这个基地从荒地到垒起大楼,再到引进一台台价值不菲的机器,后又在他的“妙手”中,结出累累“硕果”。
 
  1987年,吴光明在华南理工大学学习机械与工程专业。1991年毕业前,他收到了东莞理工学校的任职邀请,而这封邀请书也让他与东莞结缘。
 
  “我们那一代人比较单纯,很多同学都是把一辈子时间都投入到这个专业上,换工作的人很少。”尽管他也在机械工程这门技术上深耕了三十年,但当老师这个选择在他的同学中却有些“另类”。
 
  吴光明当了20多年的教师,讲过理论课,带过实践课,给本科生做毕业论文指导,他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东西教给学生。他始终认为自己应该把最先进的东西学好,再讲给学生,才算是尽到一个老师的本分。
 
  “学生是很单纯的,一个老师讲课怎么样,学生一听便知。”吴光明说。
 
  陈智勇在中专一年级时,吴光明给他们班讲过软件编程课。他说:“吴老师讲技术操作的时候很熟练,什么功能键对应什么操作他都很清楚。当时就觉得他技术很厉害。”对陈智勇来说,吴老师是“技术专家”,也是“人生导师”。
 
  吴光明的双手满是伤疤,那是以前给学生做机器示范时留下的。“上世纪90年代的设备保护措施没有现在这么好,操作是挺危险的,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干。”他希望更多年青人可以认识这个行业,将这些技术传承和发扬下去,只有靠亲手带教、一线实践,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流水线的魅力。因此他很愿意带中学生参观生产车间,给他们讲行业现状和前景。后来,吴光明得知那些来参观过车间的学生中,有人受了启发,准备投身机械工程专业学习时,他十分感慨:“孩子就应该提前接触这些东西,他才可以发自内心地去选择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满足于将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教给学生就完事,但吴光明不愿当一个这样的“理论派”教师,他不愿只是站在讲台上对着学生空谈,更愿意让学生在学到理论的同时,还能掌握实践技能。“你要知道,一个学校里的高端人才,连学校引进的设备都不会操作,是一件多丢人的事情。”吴光明说。
 
  吴光明与身处机械工程工作一线的朋友保持联系,他很清楚最先进的技术就在工厂。但由于学校要求教师在工作时间不能随意外出,他便趁放学后,偷偷骑着自行车去工厂“求学”。
 
  提及这次“求学”经历,吴光明回忆道,当时很多工厂因为引进了先进的设备,戒备十分森严。“刚开始去工厂‘偷学’,我都是从后门悄悄溜进去的。”
 
  在工厂“求学”面临的困难,远不止一个。“那些工厂的师傅,起初担心我学会他的技术后会对他造成威胁,所以我只能表明自己只是想学技术,没有别的企图。”而他也从未把自己视为一名老师,而是放下身段,与眼前这些只有初中学历但已经能熟练掌握机器的人当老师、做朋友,最后才得以将真材实料的技术学到家。
 
  工厂的课结束后,夜已深,他骑着自行车回到学校员工宿舍,开始自学另一门课——软件编程。
 
  谈起学习这门知识的过程,他感触很深:“编程、数控这些技术都是在我大学毕业后才发展起来的,我从来没有在学校学过。”为了跟上这门技术的发展脚步,吴光明找来一台电脑,自己上网找软件、装软件。“当时我准备装一个用来写编程的软件,结果也不知道去哪里下载,最后下载了,却不知道怎么破解。”吴光明至今仍记得为这个软件他“折腾”到夜里3点钟。
 
  学编程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本以为自己已完全掌握了,结果在工厂准备借师傅的机器“大展身手”时,他才意识到自己还是个“门外汉”。他常借这次经历跟学生说:“英文有26个字母,我们的常用汉字有2000多个,有些人用这些符号写出一篇好文章,有些人只能用来骂人。软件编程也是一样,那些命令看似简单,你能不能把它们组合好,很考验功夫,所以一定要亲自去操作一遍,实践一下。”
 
  除了日常教学,吴光明还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的设备优势,与多间企业对接,开展技术攻关和校企合作项目。近年来,先后与才力金属科技、泰基山机械、豪特曼智能机械等公司合作,研制“一种新型冷挤压工艺的设备”及“大吨位高速冲床”等新产品,解决企业生产中核心零部件精密制造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有效解决了加工薄壁工件等多个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产生了较大影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吴光明先后获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科技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在科研项目或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取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获多项发明专利。
 
  常年与企业一起研发先进制造装备和在流水线上与工厂师傅交流的经历,让吴光明意识到技能人才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割裂的短板。“东莞的制造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这些技术在企业、在一线工人手上。”但当时绝大多数的一线工人只关注自己手上的活,没有想法,也没有动力将自己在实践中得到的经验转化为论文,传承下去。这在吴光明看来非常可惜。
 
  因此,传承东莞制造技术经验成为他后来大量撰写论文、写教材的最大动力。
 
  吴光明说,写论文、出书是一件“苦差事”,一本接近50万字的书,每天写1000字,最开始预计要花一年时间才能写完。最后因为手头已积累大量的素材,加快了整本书的完成进度,仅用了8个月就完成第一本书的撰写。这本书出版后,他越发起劲,第二本、第三本书也相继诞生。
 
  在撰写论文兴头上的吴光明又遇到了一件事。当时,他看到行业里还没有评定技师等级的试卷,于是他就帮忙出了一份试卷,后来他发现每年都只考这张试卷,他就结合各个等级的考试出了8张试卷。没想到许多学生考出来的成绩不理想。有学生和老师反映当时的教材过于高深,不适合学习者的需求。吴光明说:“那我给你们写技能鉴定和普及型教材吧。”
 
  常年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吴光明很了解企业技术特点和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企业生产中的技术特点融入到技能人才培养中,开发适合技工教育和技能鉴定考核的教材和标准,并在全国大型出版社出版发行,发行逾10万册,将东莞的技工教育成果在全国分享。这也彰显了东莞智能制造技工教育领域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国内、行业的影响力。
 
  经过十年的筹划,吴光明与行业内几位首屈一指的专家一同交流、探讨,终于在2016年,12本教材全部撰写完毕。他说:“我喜欢把事情做到极致,一旦选择了开始,就要做到满意为止。”(来源:南方日报 )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