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之际,全国人大代表、横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护师莫幼坤带着基层医疗改革"双核提案"抵京履职。作为东莞卫健系统唯一的全国人大代表,这位41岁的"全国优秀农民工"代表直面老龄化社会痛点,直击护理行业沉疴,以五年基层调研积累的民生数据为支撑,为医疗体系结构性改革开出制度良方。
"当养老床位成为家庭刚需,当护士流失率突破警戒线,制度性保障必须跑赢人口结构变化。"莫幼坤在提案中剑指两大核心议题:建立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速推进《护士法》专项立法。数据显示,我国失能老人已超4000万,而专业护理人员缺口达600万,制度缺位正加剧"老无所护"的社会焦虑。
针对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中暴露的覆盖盲区与标准乱象,莫幼坤建议建立中央财政主导的筹资机制,将农村失能群体纳入保障范围,并制定全国统一的失能评估标准。在护士权益保障层面,她疾呼通过立法明确护士处方权边界、夜班津贴标准及职业暴力零容忍条款,直指"三甲医院护士离职率超15%"的行业危机。
这位扎根社区17年的"健康守门人",履职轨迹遍布建筑工地、外来工聚居区及乡村卫生站。通过2000余份调研问卷、182场社区座谈形成的民生数据库,使其提案精准切中"银发海啸"下的医疗资源配置失衡问题。2023年推动的流动人口健康档案联网制度,已惠及东莞286万外来务工人员。从抗疫前线到议政殿堂,莫幼坤完成基层医护向政策智囊的转型。其提出的"医疗资源梯度下沉"模式,促使东莞三甲医院与社区中心建立16个专科联盟,家庭医生签约率提升至78%。"道德模范"光环背后,是每月25天以上的实地调研强度,以及将90%代表津贴反哺调研经费的务实作风。
莞讯网观点:当"银发危机"撞上"护理荒",莫幼坤的双轨提案直指医疗体系深层矛盾。制度性保障的破局,既需顶层设计的智慧,更离不开基层视角的精准把脉。这位农民工代表的履职实践证明,民生痛点的最优解往往藏在街头巷尾的民声之中。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