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为战疫注入“高新”力量
新冠肺炎突然来袭,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但与此同时,也在倒逼科技创新成果的加速产业化。回望过去数月,松山湖不少企业精准发力,针对口罩、检测试剂、药品等关键领域,加速研发相关防疫技术。
口罩机生产线、纳米纤维口罩、消毒机器人、体外诊断试剂……疫情以来,松山湖一项又一项高端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成为抵御疫情坚实的“防护墙”,通过科技手段,为战疫注入“高新”力量。
在广东天机工业智能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机智能”)的车间,一台台口罩机及自动化生产设备正紧锣密鼓进行作业。据统计,天机智能从今年2月份开始投入口罩机的自主设计及生产,目前已接订单300台,其中已交付客户130台,每台每20小时能生产7—8万个口罩。
在疫情发生之初,天机智能虽然有自动化的生产设备,但由于缺少原料和生产图纸等原因制约,一直未能进行口罩机规模化生产。在松山湖管委会的帮助下,天机智能与原料供应商和口罩机生产厂商取得联系,协调到各方资源开展口罩机生产。复工后不久,天机智能很快生产出第一批口罩,以自身产品助力抗疫。
同期,距离天机工业智能10公里外的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以下简称“广智院”),也正紧锣密鼓进行KN95口罩机生产线调试。为了满足抗疫需求,广智院已经将原有的展厅、实验室、会议室等进行改造,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口罩机,技术人员正不断安装调试,俨然已成了一个生产车间。
2月10日复工后,广智院仅用5天时间,突破口罩全自动化生产难关,之后又一鼓作气研发KN95全自动折叠口罩机,并于3月26日推向市场。据广智院口罩全自动化生产线项目负责人赵经理介绍,当前平面式口罩机已累计销售100余台,KN95口罩机也售出80余台。
口罩生产需要熔喷布等材料,面对日益增加的口罩需求,原有的材料短期内出现紧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于杰教授带领的团队勇于担当,根据他们近二十年静电纺丝研究经验生产出纳米纤维口罩,不仅解决了口罩供应不足的问题,也提高了国内口罩生产的水平,为高产量、低成本的口罩生产行业引领了方向。
疫情发生以来,园区还涌现了众多支援抗疫的科技产品,拥有底盘核心技术的松灵机器人(东莞)有限公司在疫情期间,瞄准社区消杀这一重要突破口,一周时间把消杀机器人落地,实现5G信号连接,收集远程操控,目前,该款机器人已经被武汉、东莞、深圳等地采用,同时,也正在发往意大利、沙特等国家,助力海外防疫工作。
科技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支援前线的同时,松山湖同样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优势,引导企业致力于关键领域科技攻关。
园区有不少生物医药企业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进行钻研,希望可以从检测入手,为辨别病毒筑牢第一道防线,广东菲鹏生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菲鹏生物”)就是其中一家。
菲鹏生物是一家专注于体外诊断试剂活性原材料研发的企业,该公司于2月份申报了“东莞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疫防治技术研究及推广应急攻关专项”,以原料+试剂+仪器+临床攻关的技术路线,联合上下游企业和临床医院,攻克诊断检测的技术难题,将快速实现原料产业化,今年3月份又申报了“广东省体外诊断试剂抗体原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集中研发力量,攻克抗体原料研制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能力。
自疫情发生以来,省市多次组织力量征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治技术和产品,收到通知后,松山湖科教局第一时间将此通知传达园区相关机构和企业,也提请相关部门一并配合向相关机构和企业进行广泛发布,组织园区单位申报省、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治技术和产品相关专项。
松山湖科教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已有共有44家单位提交了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治技术和产品建议书,17家单位申报了2020年东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疫防治技术研究及推广应急攻关专项,其中有9个单位获得立项公示,可望获得资助243.5万元。(来源:i东莞)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