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是独特的存在

万象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23-11-22 10:43:59

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青莲》于今年四月在清远青莲古镇举行首发仪式的半年来,引起省内外读者群、新闻界和评论界的持续关注,被认为是一部题材独特、粤味浓厚、充满正气的,颇具现实厚度和历史深度的原创佳作。
 
《青莲》出版两个多月即告售馨,八月推出第二次印刷版。小说先后在广州、东莞、清远等地举办了十多场作品分享会,并走进广东粤剧院、南国书香节(广州)现场和暨南大学等高校。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网、湖南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深圳商报、广东广播电视台和东莞、清远的主流媒体予以报道。熊劲松教授撰写的评论《粤剧声声绕青莲》一文在湖南日报属下的新媒体刊登,五天点击量超十三万人次。
 
为探索有东莞特色的长篇小说创作之路和新时期高校文艺出版的经验,十一月十八日,东莞市作协联合暨南大学出版社,在广州举行高规格的“长篇小说《青莲》研讨会”,蒋述卓、魏微等著名文艺评论家、小说家畅所欲言,为《青莲》望闻问切。
 
“《青莲》既是一部戏剧小说,又是一部历史小说和乡土小说”
 
出席研讨会的嘉宾一致赞赏《青莲》题材独特和内涵厚重。指出在当前纯粤剧题材的长篇小说尚缺的背景下,非戏剧界的作者李志良能以探秘的姿态深入人迹罕至的创作地带,用沉郁典雅的语言和势大力沉的文学想象,去探究中国传统文化赓续的内在逻辑与可行路径,难能可贵。
 
嘉宾们认为,小说反映了社会底层人物弘扬粤剧文化从自发到自觉。广东省作协主席、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蒋述卓指出,文化传承关系到民族自信,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青莲》可谓“恰如其时”。他觉得,《青莲》的书名很吸引人,它既是地名,又指代粤剧,同时也是人物的隐喻。书本的编辑包装十分精美。广东文学院院长、著名小说家魏微说:“《青莲》的粤剧元素很吸引我。小说把人生与戏剧结合起来叙述,可读性很强,很抓人。”
 
专家在《青莲》送审时认为:“来自广东阳山青莲的作者,对粤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十分熟悉,对笔下人物的生活环境和语言极为熟悉,对粤剧这一艺术品种亦作了深入的研究,所以小说立意较高,能够气势恢宏地呈现粤剧历史发展的长卷,并以此折射出中国现实社会的沧桑变化,使作品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厚度。”
 
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梁少峰说:“《青莲》七十三万字,体量大,很厚重,谋篇布局波澜壮阔。它既是粤剧兴衰史,又是社会变迁史。”暨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茅盾文学奖评委张丽军指出:“《青莲》既是一部戏剧小说,又是一部历史小说和乡土小说。它通过精彩的文字,构筑起粤剧文化、荷花文化、竹子文化的广东乡村文化谱系,字里行间荡漾着一股浓烈的家国情怀,同时凸显青莲“小地方,大历史”的文学空间,重现了中国社会八十余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而以善良、真诚、开放、宽容为特征的“青莲精神”也得以艺术地展现。
 
“人物能鲜活地立起来,并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
 
文学即人学。蒋述卓认为《青莲》的人物命运跌荡起伏,关系错综纠结。张丽军指出,《青莲》是人格化的存在。小说人物众多,但不仅主人公靓少德、温葱莲等,即使是一些小人物如浪荡儿癫仔海、钟表匠钟师傅、摆渡人张三等,都能鲜活地立起来,并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
 
梁少峰认为作者十分体贴和关爱社会底层人物,用大量笔墨表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细腻情感。他用文本透析法举例小说“购买留声机”的片断,指出作者用粤剧八和理念和人文关怀去观照和怜悯笔下的人物,使小说闪耀着感人肺腑的人性光辉,而细节刻画和场景营造都很有独到之处。
 
魏微也很赞赏《青莲》对一些阅读时容易被忽视的生活场景的描述,认为文学应有意识去记录一些原生态的日常景观,让它留存在文字里,使读者即便二三百年后也能如临其境,这是影像等媒介难以做到的。
 
“读《青莲》,好似饮南海九江双蒸酒和石湾玉冰烧酒”
 
嘉宾们无不称赞《青莲》浓郁的粤味。指出这粤味既来源于粤剧题材,也来源于人物对话的粤语表达。
 
专家在《青莲》送审时认为:“作者李志良的文字功夫颇佳,沉郁典雅,形象有力,对话很注重口语表达,并常常间以俗话、谚语、歇后语,生动、贴切、诙谐,妙极。”
 
江苏籍的魏微和山东籍的张丽军对《青莲》在人物对话中引用大量粤剧戏行话和广府俚语、歇后语均予以认可,认为没阅读障碍,反倒觉得生动、妥帖、很吸引人。嘉宾们指出,当年广东作家黄谷柳的名作《虾球传》融入不少粤语,不仅受得广东人青睐,也得到北方读者欢迎。当前文坛也有人用沪语、蜀语等方言写作,葛亮广受推崇的《燕食记》也用了大量粤语。
 
广东籍的梁少峰说:“作者有很强的文字驾驭能力。小说裹着浓郁的岭南风味而来,书中很多粤地的生活场景,很有画面质感和视觉冲击力,读后好似饮广东南海九江双蒸酒和广东石湾玉冰烧酒。
 
“东莞文学整体实力很强,与深圳同属‘一线’”
 
东莞市文联兼职副主席、评论家胡磊说:“《青莲》在东莞是独特的存在。东莞文联扶持《青莲》,很值得。”他指出,东莞大力扶持外来作家,令他们拥有东莞题材和故乡题材两个创作资源优势,因此,东莞出现了如莫华杰、柳冬妩等一批知名作家、评论家,也涌现了如樟木头、长安、桥头等国内有影响力的文学名镇。
 
魏微说:“东莞文学整体实力很强,与深圳同属‘一线’。”蒋述卓强调,东莞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品格成就了当今繁荣的东莞文学,“文学莞军”的高质量崛起是有其坚实的社会基础的。
 
在研讨会上,东莞市作协与暨南大学出版社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双方将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就作品刊发、图书出版、宣传发行等进行深度合作。彼此不定期召开会议,总结合作经验,交流创作和出版计划,有针对性地协助作家有效提升作品质量,创作出有时代温度、有东莞特色的精品力作。(来源:青莲猫头鹰)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