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初三的晨曦尚未破晓,东莞石厦村已弥漫着百年传承的烟火气。这个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的"娘母会"敬老节,在2025年迎来文化复兴的高光时刻。当现代都市文明与传统宗族文化激烈碰撞,石厦村用一场千人濑粉宴给出了震撼答案。
非遗传承人周美凤凌晨三点便带领着36名巧妇指尖翻飞,特制米浆在铜制漏勺中化作银丝飞瀑,蒸汽升腾间完成千余斤濑粉的涅槃重生。"每根濑粉都要经历三沉三浮",年逾七旬的传承人透露着匠人执念。这项入选《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图鉴》的技艺,正通过抖音直播吸引着95后非遗新势力。暮色中,610位银发长者端坐喜庆堂的场景堪称视觉奇观。当副镇长林源泉为年度孝道模范颁发"金汤匙奖"时,全场掌声如潮水般涌动。数据显示,本届活动获12家本土企业近200万善款支持,较去年增长45%,折射出湾区企业家群体的文化觉醒。
据村志记载,这项肇始于清光绪年间的民俗,实为岭南宗族社会的微型标本。出嫁女儿携濑粉归宁的仪式,暗合《礼记》"反马之礼"的文化密码。民俗专家指出,石厦模式为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存续提供了创新样本——用产业思维激活非遗IP,让孝道经济反哺文化传承。
莞讯网观点:当机械臂开始学习揉制濑粉,当区块链技术记录孝道积分,这场穿越百年的文化接力赛证明:真正的传统从不会死去,它只是在等待被重新定义的契机。石厦村的启示在于,让文化遗产成为可触摸、可品尝、可传承的现代生活仪式。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