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3时27分,防汛IV级应急响应指令刺破雨夜。塘厦镇应急指挥中心大屏骤亮,石马河水位监测曲线突破蓝色警戒线。几乎同时,林村小学体育馆的卷闸门隆隆升起,管理员老黄将"应急避难"灯牌挂上门梁,折叠床在空荡的篮球场上迅速铺开——这是全镇首批启用的20个避风港之一。
四时整,宏业工业区避难所已飘起姜茶香。裹着雨衣的电子厂夜班女工涌入时,志愿者小陈正将毛毯摞上长桌。墙上的避难场所分布图被雨水打湿半边,林村社区、莲湖新村等标记点被荧光笔重点圈出。"石新大道积水超膝,请绕行!"广播里每三分钟更新的路况信息中,夹杂着婴儿啼哭与保温桶开盖的闷响。
在石马河东岸的塘厦中学安置点,地理教师张伟自发架起投影仪。当实时水文图投映到墙面,三十多名建筑工人围拢过来。"蓝色预警意味河道水位达五年一遇标准。"他指着屏幕上翻滚的黄色湍流解释。窗外雨势渐猛,应急电源车射出的光柱穿透雨幕,照亮操场上新搭建的临时淋浴间。
据现场调度记录,截至清晨六时,全镇避难所共接收避险人员327名。四新村庇护站的医疗角刚处理完足部划伤民工;塘厦体育馆安置点接收的三名独居老人已服下降压药;石潭埔社区工作人员冒雨驱车取回滞留货车的胰岛素冷藏箱。当石马河水位监测仪显示洪峰平稳过境,应急广播传来新提示:"暴雨红警持续生效,需转移群众可就近寻求庇护。"
晨光微熹中,二十处避难场所的灯牌仍在雨中闪烁。莲湖新村站点门口,志愿者将最后箱矿泉水搬进室内,保温桶底黏着的便签写着:"需要毛毯请按铃"——这行被水汽晕开的字迹,正是风雨夜里最踏实的承诺。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