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司发布《关于2023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拟命名名单的公示》称,经各省(区、市)卫生健康委(老龄办)推荐、专家评审、现场复核等程序,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命名1000个社区为2023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其中,东莞市莞城街道北隅社区上榜。
近年来,在东莞市卫健局的指导下,莞城卫健局以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为抓手,推进医养结合服务,围绕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日常出行、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从“老有所养”奔向“老有颐养”,增添健康底色,全方位提升老年人在社区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下面让我们认识一下莞城这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是如何实现“老人友好”的。
北隅社区位于莞城街道东北面,区域面积约2平方公里。作为老城区的中心社区,同时也是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的主要所处地,常住人口约1.56万人,其中37%为65岁以上老人。
为更好服务辖区老年群体,北隅社区成立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怀敬老之心、倾注爱老之情、笃行为老之事,注重软硬兼修,用心用情为辖区老人提供常态化、个性化、科技化的服务,增加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构建15分钟健康养老服务生活圈,打造“健康养老”服务圈,守好莞城的“根”。
优化空间
打造宜老适老优美环境
居家养老是大部分老人的选择,而居家环境的适老化改造,关系到老人能否居家安心养老。为了给辖区老人打造“安全、舒适、便利、无障碍”的养老环境,北隅社区通过优化居住空间,优化出行空间,优化公共设施空间等,全方位地守护老人的生活。
在优化居住空间方面,北隅社区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通过安装扶手、定期入户排查独居、空巢、失能、重残老年人等,排除安全隐患。
在优化出行空间方面,辖区内设有平整安全的步行道路,人车分流,照明设施完好,标识清晰明确,在小区主要出入口设置救护车等专用停车位。
在优化公共设施空间方面,通过升级改造莞城街道养老服务中心、配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舒心驿站、白玉兰家庭服务室、书画室等;利用辖区内零散的小空间、楼宇间和树木遮挡建设“星光健身长廊”,设置休闲座椅、配备30多种老人健身器材和铺设健康步道,组成动静皆宜的老人活动场所;增加榕树角广场养老元素及标识,绘制一系列好家风、敬老爱老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及故事的墙绘,将好家风和孝老文化植入到每个家庭。
活用资源
提升助老扶老服务水平
为进一步提升社区助老扶老的服务水平,北隅社区通过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开辟居家与社区养老相融合的新模式。比如,通过链接莞城医院、东莞市第九人民医院、东莞市德福护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养机构,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上门送医等形式,将健康管理、心理纾解、中医理疗康复等集约化养老服务送到长者身边。
此外,北隅社区还着力打造中医特色服务品牌,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立中医养生服务点,把老龄化的健康服务和中医药的养生保健融入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同时通过开展健康养生知识宣传或讲座,提供中医理疗“个性化”服务等,为辖区老人提供多元服务,为生命护航,为健康守望。
值得一提的是,北隅社区还成立一支由灵活就业人员和志愿者构成的,以关爱、维权、服务为理念的长者服务志愿队,依托北隅社区“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站,为老人提供送餐上门、维修电器、生活照料、清洁卫生等便民服务;结合“一村一律师”工作机制,开设老年人法律援助服务点,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服务。
为助力老年人接轨数字化生活,提高社区老年朋友的生活质量,北隅社区设置学雷锋志愿服务岗,指导老年人使用政务一体化机办理日常事项。同时通过开展“智慧助老”行动,依托社区电子阅览室,通过开展电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活动,手把手教社区老年人使用微信、抖音等常用软件。
创新载体
赋能老人晚年幸福指数
针对老年人特点及文娱需求,北隅社区因地制宜举办时事政策、医药保健、防诈骗、消防安全、技能培训等知识讲座和活动,鼓励老年人在生活圈范围内参与学习,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提高长者的手脑协调能力,增进长者间的情谊,让老年人老有所学。
同时常态化开展老年人文体建设活动,打造“榕树下·夕阳红”群艺文化品牌,定期在榕树角广场开展歌咏、曲艺、舞蹈、棋艺、健身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老年人广场文化活动,如今的北隅社区,日日歌舞升平、户户和谐相处。将文化服务融入到社区服务中,促进和谐邻里关系,活跃长者文化氛围,构建快乐社交、自我实现、身心健康的新时代老年生活,让老年人老有所乐。
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智慧养老建设的重要举措。
接下来,莞城街道将不断探索建立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长效机制,立足实际,将养老服务向社区有效延伸,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力提升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感、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