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残疾人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

国内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23-04-08 10:54:33

东莞市残疾人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
 
4月7日上午,东莞市残疾人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陈伟贤代表市残联第七届主席团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过去五年全市各级残联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忘初心、锐意进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残疾人事业“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持续健全完善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体系、全接纳的教育服务体系、全过程就业服务体系、全生命周期的预防和健康体系、无障碍的社会参与体系,在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维权、文化体育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建立健全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五年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解决残疾人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将学前融合教育推广支持计划等9项工作纳入市十件民生实事,推进新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等5项工作纳入市政府2020年一号文。同时,市领导多次专题研究市康复教育基地扩容提质计划、残疾人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等工作,其中,《东莞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情况报告》获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在“过紧日子”的大环境下,市政府对残疾人事业投入只增不减,五年来财政总投入平均增长率5.09%。
 
在过“紧日子”的大环境下,市政府对残疾人民生保障的投入力度仍保持只增不减,财政总投入年均增长率为5.09%;全市共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30888.1万元;为全市1272人次户籍不变疑似重度残疾人“零距离”提供上门评残服务;五年来,累计为6.8万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年均康复服务率为99.36%;免费为686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发放就业创业补贴590多万元,残疾人就业率98.98%;扶持43家民办康复机构发放补贴1440多万元,为2100多名残疾儿童提供服务。
 
全市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更加完善,残疾人生活状况显著提升,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更加优化,为民生答卷增添了新的厚度与温度,全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较好地完成了第七次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和奋斗目标,在东莞进入万亿GDP、千万人口城市新赛道和新起点上展现残联担当。
 
坚持“兜住底、补短板、保基本、全覆盖”原则,不断健全残疾人全生命周期民生保障体系。
 
2021年推动建立健全残疾人养老和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补助制度,将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纳入补助范围,实现对我市符合条件残疾人的应保尽保。自2020年4月起,大力推进“民生大莞家”品牌项目建设,为20431名残疾人解决“民生微心愿”,实现快速解决残疾群众身边的“小急难”问题。直面重度残疾人“一床难求”问题,全力推进新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市残疾人托养中心累计服务残疾人1243人次,其中重度残疾人1074人次。
 
五年来,全市共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30888.1万元,其中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3681.6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27206.5万元,惠及残疾人2万多人;向全市20.26万人次残疾人发放元旦春节价格补贴19966.69万元,向65.73万人次残疾人发放临时价格补贴7625.96万元;发放残疾津贴54949.16万元;发放残疾人社会保险个人缴费补助12386.64万元;对1.9万人次残疾人发放“困难群众一次性生活补贴”464.09万元;累计对2万户“一户多残”家庭发放生活补助5991.3万元,全方位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
 
坚持兜底与扶持并举、保障与发展并重,着力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完善更高质量、更趋均衡的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
 
据统计,全市现有6家市直公办康复服务机构,31家镇街残疾人康复就业服务中心,43家民办康复教育服务机构,初步搭建起从出生到托养覆盖残疾人全生命周期的康复服务体系。2018年以来,累计为6.9万人次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年均服务率99.87%,为4791名肢体残疾人提供居家康复服务,为3.1万人次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免费服药救助,为3976人次精神障碍患者给予住院救助,为白内障患者施行复明手术11780例,为26409名残疾人提供免费体检服务,向103名残疾儿童提供15万元的适配人工耳蜗补助,对5075人次在民办机构的0-15周岁户籍残疾儿童少年发放补助8507.43万元。
 
2020年创新推出“与星同行计划”,在全国率先实施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孤独症家庭照顾者技能培训项目(CST项目),共为341个孤独症儿童家庭提供培训服务,学习显效率达70%,家长满意率达90%以上。同时设立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东莞工作室,邀请国内权威专家邹小兵教授团队定期坐诊。2021年东莞被民政部等7个部门确定为全国22个康复辅助器具试点地区之一,在全市开展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探索建立慈善资助机制。推动我市辅助器具资助对象全覆盖至7类残疾人,且全年可申请适配。
 
五年来,共为13958名残疾人免费适配15847余件辅助器具,年均适配率为99.61%。将在民办康复机构接受服务的补贴范围从0-15周岁延伸至17周岁脑瘫、孤独症儿童少年,进一步满足残疾儿童少年康复需求。
 
建立健全市、镇、村(社区)三级联动互补的残疾人服务网络,深化残联改革,加强服务创新,培育社会助残力量,营造残疾人事业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目前,全市共有16个镇街(园区)残联单列,各镇街共配备32名专职理事长,41名副理事长;村(社区)一级,较2017年底,村(社区)残疾人协会建协率增长了12%,实现了“一村一残协”全覆盖。推动镇街一级主席团增设1名由党委副书记担任的名誉主席以及1-2名专职副理事长,形成辖区残疾人网格化管理,全面强化基层残联组织建设。深入指导残疾人五大专门协会健全内部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激发专门协会自身活力。
 
目前在岗残疾人专职委员490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201人,占比41%,较2017年底增长了10%,近50%专职委员年龄在40岁以下,专职委员队伍学历更高、更加年轻。2020年推动将残疾人专职委员岗位购买标准由原来的4万元/人/年提高到参照市直机关事业单位普通聘员第六类第一档次薪酬标准,现为6.5万元/人/年,增长62.5%。麻涌镇专职委员萧沛同获得国务院残工委颁发的“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近年来,市残联出台《东莞市残疾人日间托养服务规范(试行)》,推进全市康就中心规范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打造了塘厦镇“芽芽乐爱心小屋”、长安镇“忘忧草莓园”、沙田镇“康复花园”、凤岗镇“暖阳乐队”等服务品牌。五年来,向全市康就中心发放运作经费5284.42万元,学员补贴1641.15万元,累计为5851名残疾人实现辅助性就业,3家康就中心经省评审获评五星级、27家获评四星级,全省首个实现100%达到三星级及以上,三星级、四星级以上占比全省第一。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增强残疾人精神力量,推动残疾人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
 
五年来,在主流媒体上宣传报道残疾人事业新闻500多篇,在全市上下、残联内外形成了宣传残疾人事业的浓厚氛围。其中,“学习强国”平台转载发布40多篇;在中国残联举办的第十五届“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评选中,我市选送的《32名昭通残疾人东莞脱贫》获得一等奖。播出电视手语新闻502期、《爱心有约》广播专题节目251期,助力信息交流无障碍。东莞市残联官方网站、“东莞残联”微信公众号发布稿件5919篇,编辑出版《东莞残疾人》内部刊物23期,残疾人宣传工作阵容更加强大。举办3次“善行东莞·助力圆梦”活动,帮助1000多名残疾人圆梦;举办两届东莞市最美助残组织和最美助残个人评选活动,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关心和关注。
 
近五年来,我市残疾人竞技体育屡破纪录。在国际级比赛中累计获得30金18银8铜,国家级比赛累计获得78金36银28铜,省级比赛累计获得77金34银20铜,残奥会、亚残运会、全国残运会、省残运会成绩均取得新突破,其中,在第16届夏季残奥会上,6名东莞运动员参赛,获得3金3银,打破两项世界纪录、一项残奥会纪录,金牌数首次跃居全省第一,实现了东莞本土运动员残奥会金牌零的突破。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先后获评“2015-2018年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国家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成为我省地级市首个“国字号”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2022年被省政府授予集体记功奖励。2019年残疾人运动员周国华获评“全国自强模范”,2021年残疾人运动员陈敏仪、黄文娟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
 
会议提出,未来五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未来五年残疾人事业目标已经明确,市残联将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主动探索残疾人事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推动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与东莞现代化建设同频共振,为推动东莞在万亿GDP、千万人口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东莞+)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