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养万年”科技+农业科普展开展
为深入宣传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生动展示东莞最新农业科技成果,12月13日,由东莞科学馆联合东莞市多部门共同举办的“稻养万年”科技+农业科普展在东莞科学馆拉开帷幕。
据了解,该展览由上海科技馆提供,为中国科技馆开展的“全国科普日优质主题展览全国巡展”项目之一,预计展出时间为2022年12月13日-2023年2月28日。
展览以“农业滋养人类、科技创造美好生活”的策展理念,从大文化、大生态、大科技视角出发,以水稻为载体,通过标本、道具、实物、场景、多媒体互动等形式,带领观众领略一粒稻米的前世今生。
据东莞科学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该展览由“春寄”“夏美”“秋庆”“冬享”和“莞邑稻香”五个展区组成,以万物生长春夏秋冬的轮回四季为展线,首尾呼应,带领观众感受伴随中华文明发展延续的水稻背后蕴含的农耕文化、绿色生态以及科学技术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展览的最大特点是社会化资源的大力合作,着力打造一个多元、丰富、包容的展示环境,多项精彩展品使得观众能够一次性、近距离感受科技赋能农业的风采。
此外,为了丰富“稻养万年”主题科普展的内容,东莞科学馆将开展针对中小学生的展览配套科普系列活动,主要内容包括“科普课堂”“科普讲座”“科普电影”。
展览亮点
基因库种子墙,一次了解100多种稻种
稻一共有多少种呢?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可能超过有14万种栽培稻品种,而且科学家们还在不停地研发新稻种。展览中的基因库种子墙展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多种水稻种子,可供观众观察及认识不同水稻种子的形态特征。
《耕织图》,带你了解古代农业生产
展览展出南宋时期楼璹所作《耕织图》,其形象生动、细腻传神地描绘了古代劳动者耕作与蚕织的场景和详细的生产过程。《耕织图》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被誉为“世界第一部农业科普画册”,画面展现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图像,为研究古代农业技术,特别是农具,留下了无法从文字中得到的珍贵资料。
助力东莞乡村振兴
展览展示了如何将宝贵的粮食资源,综合利用、加工增值,带动传统农业和农产品,由粗放种植向精准生产转变,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转变;使农业产业定位更准、附加值更高、产业链条更长,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科技+农业+艺术优秀作品展示
展览展示了东莞本土的摄影、绘画、非物质文化等水稻主题艺术优秀作品。作品凸显了东莞乡村文化建设的成效,鼓励市民关注本土农业生态与科技,助力科技兴农。
开展丰富多彩系列科普活动
为了丰富“稻养万年”主题科普展的内容,东莞科学馆开展针对中小学生的展览配套科普系列活动,主要内容包括“科普课堂”“科普讲座”“科普电影”。(东莞+)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