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狂犬病疫苗的选择问题,尤其是“人二倍体疫苗是否代表绝对安全”的讨论引发公众关注。不少消费者误认为接种人二倍体疫苗就等于拿到“安全通行证”,然而科学研究和临床数据表明,疫苗的安全性不能仅凭细胞基质类型判断,其成分、工艺和个体差异等因素共同决定了接种后的反应。
一、不良反应来源复杂,成分与工艺是关键
疫苗的不良反应可能来源于多个方面,包括疫苗的纯度、制备工艺、处方成分、剂型、使用方式以及接种者的个体差异。其中,抗生素残留是常见的致敏因素之一。
据相关专家介绍,为抑制杂菌生长,部分疫苗在生产过程中会添加抗生素,如新霉素、庆大霉素等。这些成分即使微量残留,也可能引发皮疹、红肿甚至更严重的过敏反应。此外,防腐剂、明胶、硫柳汞等辅助成分也可能导致接触性皮炎,对儿童、孕妇等敏感人群构成风险。
《中国药典》明确规定,若疫苗生产过程中添加抗生素,须进行残留检测。不过,若企业能证明其生产工艺可有效、稳定地去除抗生素,相关检测可免于列入检定项目。
二、个体差异与操作因素也不容忽视
每个人的免疫系统存在差异,即使接种同一款疫苗,反应也可能不同。此外,接种过程中的操作细节,如推药速度、消毒剂使用、针具清洁等,也可能影响疫苗的安全性。
三、“无抗工艺”推动疫苗安全升级
针对抗生素残留问题,国内已有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实现“全程无抗生素添加”的疫苗生产。例如,卓谊生物通过采用无菌袋及无菌管道焊接技术,建立起完整的无抗生素生产工艺体系,并已获得国家专利认证(专利号 ZL202011330611.4)。该技术从源头上杜绝抗生素使用,有效降低过敏风险。
四、毒株选择亦影响疫苗适用性与有效性
除安全性外,疫苗的有效性同样重要。狂犬病疫苗的核心成分是毒株,细胞基质仅作为培养载体。目前国内使用的毒株包括CTN-1、aG、PV、PM等。其中,CTN-1株是中国本土分离的人源毒株,与中国流行株的同源性高达92.14%–97.17%,这意味着其对国内流行病毒的中和效率更高,保护力更强。
五、科学选苗应综合多项指标
专家建议,公众在选择狂犬病疫苗时,不应仅关注细胞基质类型,而应综合考量以下因素:
1. 无抗生素添加:从源头避免抗生素过敏风险;
2. 人源毒株:如CTN-1株,更适合中国人群;
3. 0.5ml小剂量:减轻疼痛与局部反应;
4. VVM标签: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温度监测工具,确保疫苗在储运过程中未失效。
综上所述,疫苗安全没有“捷径”,唯有通过科学工艺与严格标准才能实现。消费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结合自身情况,选择真正安全、有效的疫苗产品。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