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日,《寻找2亿分之一——东莞新大众写作群成长录》拍摄启动仪式暨打工作家重走莞樟路活动在东莞正式拉开帷幕。这场融合了文学追忆、现场诵读、地标重访与创作启程的综合性文化行动,不仅标志着一部纪录片的开篇,更是一次对“打工文学”精神源头的深情回望与当代重构。活动通过打工作家亲身讲述、授旗仪式、图书捐赠、重返旧日工作现场以及在特定地理坐标朗诵代表作品等形式,系统性地致敬那段以笔为炬、以心为灯的素人书写岁月,推动“新大众文艺”从地方经验走向全国视野。广东省作协予以指导,东莞市文联作为主办单位统筹全程,旨在为正在成型的东莞新大众写作群建立完整影像档案,也为当代中国文学史补写一页来自基层、源于生活的鲜活篇章。
莞樟路,这条全长43公里、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东西向交通动脉,贯穿莞城、大朗、东坑、寮步、黄江至樟木头等多个工业重镇,曾是东莞制造业腾飞的物理骨架,如今正被重新定义为一条承载集体记忆与精神叙事的“文学之路”。三十多年来,它不仅见证了无数产业工人的迁徙与奋斗,更孕育出王十月、郑小琼、柳冬妩、穆肃、周齐林、马益林等一批从流水线走向文坛的打工作家。他们以亲身经历为墨,以时代变迁为纸,在车间与宿舍之间写下属于“2亿分之一”的文学史诗。这些作品不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是成为记录改革开放进程中普通劳动者生存状态与精神觉醒的重要文本。此次重走行动,正是让作家们重返青春出发地,既为纪录片采集真实可感的一手素材,也完成一次深层的心灵返乡——重拾那些被汗水浸透、被理想照亮的“莞樟时光”,梳理属于新大众文学的精神谱系与创作脉络。
周齐林将首站选在自己初入社会时工作的工厂旧址,手捧新作《老漂一族带娃记》合影留念。这部被业界称为国内首部系统呈现“老漂族”生存境遇的非虚构作品,在豆瓣读书获得9.8分的罕见高分评价,引发广泛社会共鸣。他坦言,此处是他文学之路的起点,当年在简陋工房中完成的几篇短篇小说,正是日后走向职业写作的基石。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作品》杂志社社长、鲁迅文学奖得主王十月评价该书为“当下城乡一体化变迁的新呈现”,认为其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兼具,值得深入研究。而就在活动次日晚间九点半,周齐林将亮相央视科教频道CCTV-10《银发摆渡人》节目,围绕《老漂一族带娃记》深入探讨“老漂”群体的生活现实与内心世界,使这一由莞樟路孕育出的文学成果进一步进入公众视野。
郑小琼重返东坑黄麻岭,昔日打工的厂房虽几经易主,建筑轮廓却依旧熟悉。她在原地朗诵《女工:被固定在卡座上的青春》,声音未落,眼眶已湿。她坦言,许多工厂生活的细节早已模糊,但诗歌如时间胶囊,瞬间唤醒沉睡的记忆。她说:“感觉我的眼泪快要掉下来了,这大概就是诗歌的力量吧。”对她而言,黄麻岭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写作的生命原乡。如今作为写作者回望,这片土地已成为观察东莞本土生活的“透镜”,透过它,她重新认识自我,也在平凡中捕捉到诗意的微光。随后,她辗转大朗,走过天桥、憩趣园、大朗图书馆,并在这些地标现场朗诵代表作,完成一场与过去对话的仪式。柳冬妩也在大朗高英村健新刺绣厂旧址追忆往昔,透露其最早发表于《诗刊》的诗歌便诞生于此,成为其进入文坛的起点。他坦言,正是这段在东莞的打工与写作经历,为其日后转向文学评论、深耕打工文学研究奠定了根基。当前,他正致力于系统梳理东莞新大众文艺现象,而莞樟路,是他研究中无法绕开的核心场域。
穆肃在黄江镇田美南工业园区开启跨越二十多年的文学回望。2000年退役后,他南下至此,开启人生新篇章。他在保安亭前驻足良久,回忆起值夜班时借着昏黄灯光阅读《百年孤独》《平凡的世界》《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场景。那段寂静却丰盈的阅读时光,悄然埋下文学的种子,最终生根发芽。他表示,尽管后来生活辗转,但重回黄江,仍能感受到这片土地所赋予的生活质感与创作灵感。他认为,莞樟路不仅是一条工业通道,更是一条“记忆的通道”,每一个镇区、每一家工厂,都可能藏着一个关于青春、奋斗与梦想的故事。几十年来,从这里走出的作家与作品,已使莞樟路超越地理意义,升华为一座矗立于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上的精神丰碑。
在王十月看来,黄麻岭是莞樟路上最具象征意义的文学意象之一。他重读当年触动心弦的诗歌《黄麻岭》,仍难掩激动。他回忆,2006年在《寻亲记》中曾写下这首诗带给他的深刻共鸣——那个在五金厂打工的女工诗人,用朴素语言道出了整个群体的悲情与觉醒。郑小琼的《女工记》同样被反复提及,素人作家李丽娟表示,正是这些作品让她得以窥见一段未曾亲历却深刻影响时代的打工岁月,其文学价值之外,更蕴含不可替代的社会学意义。郑小琼在发言中提出:“工业时代,如何将一个地理符号构建成一种文化语境?”她认为,正是无数写作者对这片土地的“诗意凝视”,才让莞樟路从一条路,演变为一种精神符号,如同范仲淹之于岳阳楼、王勃之于滕王阁,完成了文化的加冕。
广东省作协专职副主席刘春指出,东莞是中国打工文学的重要策源地,也是新大众文艺的实践高地。改革开放以来,超过两亿人在此工作、奋斗、圆梦,而打工作家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2亿分之一”。他们“以我手写我心”,形成独特的文学现象,成为湾区文化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样本。此次活动不仅是纪录片的启动,更是对东莞文学脉络的一次系统梳理,是对从“打工文学”到“新大众文艺”演进路径的深度探索。王十月强调,“素人写作”已不再局限于身份标签,而是一种具有蓬勃生命力的美学取向,正在丰富中国文学的审美版图。沈汉炎、章新宏、王瑛、温雄珍等新一代素人写作者正不断涌现,书写着属于普通劳动者的平民史诗。
东坑镇宣传委员张彤飚表示,黄麻岭因郑小琼的诗歌创作已成为中国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她从莞樟路走向全国乃至国际文坛,正是“新大众文艺兴起”的有力注脚。当前,东莞以“打工文学”“素人写作”为代表的新大众文艺,已引起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及省级文艺机构的高度关注。这既是荣誉,更是责任。东莞将把握这一历史机遇,持续推进新大众文艺的繁荣发展,用真实、深刻、有温度的笔触讲好东莞故事、湾区故事、中国故事,让莞樟路的文学回响,在时代长河中持续激荡。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