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千角灯:国家级非遗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新光彩

国内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25-09-15 11:16:17
 
  在东莞,有一项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千角灯。如今,这门精湛的工艺在张树祺大师的带领下,正逐步走出濒临失传的困境,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张树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灯彩(东莞千角灯)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目前全国唯一能独立完成千角灯纸扎部分的手艺人。他自幼跟随父亲张金培学习纸扎技艺,58岁开始潜心钻研千角灯,曾主导完成两盏千角灯的制作。尽管千角灯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一度濒临失传,但在张树祺的不懈努力下,这门技艺得以传承。
 
  2016年,在莞城街道的支持下,东莞成立了“千角灯传习所”,向社会免费招收学员,系统传授千角灯技艺。张树祺亲自授课,通过手把手的教学方式,将这门复杂的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截至目前,培训班已举办6期,参与学员超过120人,收徒41名。
 
  在传承过程中,张树祺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他将一盏千角灯拆解,作为修复和教学的“活教材”,让学员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技艺。此外,他还鼓励学员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3D打印技术,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为千角灯注入新的元素。
 
  与此同时,千角灯的传承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从家族传承到团队传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千角灯的制作队伍中。他们各有所长,汇聚成一个团队,共同推动千角灯技艺的发展。李玉茹,作为张树祺的大师姐,已经坚持学习千角灯技艺近十年。她和团队一起,通过不懈的努力,让千角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千角灯的历史悠久,始于宋代,曾因战乱而流传至东莞。经过元代的发展,千角灯逐渐成为东莞独特的民间艺术。新中国成立后,千角灯曾多次公开展出,引起广泛关注。2004年,莞城街道组织专家、学者重新扎制千角灯,让这一瑰宝重焕生机。2006年,灯彩(东莞千角灯)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在张树祺及其徒弟们的努力下,千角灯不仅在传统技艺上得到了传承,还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千角灯的制作材料和技术不断更新,从煤油灯到电灯,再到3D打印技术的应用,千角灯正逐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同时,千角灯的衍生产品也在不断涌现,如千角灯手链、千角灯茶壶等,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和了解这门传统艺术。
 
  千角灯的传承之路并不平坦,需要每一双年轻的手接住那根从过去递来的竹篾。在张树祺及其徒弟们的坚守下,这盏灯的时光得以延续,照亮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