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香街古榕的浓荫里,剪刀开合声伴着簌簌落下的银发。78岁的陈婆婆眯眼端详镜中新发型,志愿者小林用毛刷轻扫她颈后碎发:“阿婆后生十岁哩!”三米开外,慈善基金会干事正往平板电脑输入新数据——这场流动义剪已为全镇217位老人带去清爽。而在莞爱慈善驿站,货架上贴着心形标签的收音机即将启程,那是横坑社区独居张爷爷念叨半月的微心愿。
公益集市变身慈善课堂
西溪古村青石板路上,六岁女孩踮脚将最后一块拼图归位,屏幕霎时弹出“老友记叹早茶”项目视频。“奶奶每周三都去饮茶!”孩子扭头对母亲欢呼。政策宣传区里,志愿者用莞语解释低保申领细则,五金店老板陈叔恍然大悟:“原来残疾证能免摊位费?”去年那场吸引上千人的慈善荟,此刻正以“流动市集”形式深入村居。基金会项目部主任翻着台账笑道:“群众亲手拼完慈善拼图,捐赠转化率提高四成。”
驿站灯火照见疾苦冷暖
凌晨两点的莞爱驿站亮着橘色灯光,王先生捧着汤碗的手仍在发颤。年初突发肾衰竭的他,在此获得临时救助与社区保洁岗推介。“热饭是‘和盛记’餐馆送的,岗位是双百社工对接的。”驿站墙上流程图显示着救助链条:每月“扫街日”收集户外劳动者诉求,社工家访建立困难档案,“莞家直达”平台实时匹配资源。今年已有115人次通过这条绿色通道重拾生计,800余名环卫工在“公益日”接到防暑药包。
早茶会孵育长效温情
周三晨光漫过社区服务中心的茶桌,刘婆婆把虾饺夹进对面空碗:“阿珍住院了,这份给她留着。”持续三年的“老友记叹早茶”项目里,十二位独居老人形成固定饭搭子。社工小钟翻开相册:去年重阳节郊游合影中,坐轮椅的黄伯举着风车笑出豁牙。三公里外的儿童安全课堂正讲解防溺水,授课机构来自基金会“爱心资源库”——这个汇聚83家企业、15家组织的平台,使文具店捐赠的本子与律所公益咨询无缝输向社区。
当最后一缕发丝飘落古榕树下,陈婆婆从布袋掏出个铁盒:“自家晒的陈皮,给志愿者润喉。”基金会门前的电子屏滚动着数据:2156个微心愿已完成派送,新收到的“助行器”需求正跳入待办栏。据透露,九月将扩容“民生微心愿”收集点,把心愿箱挂进全镇肉菜市场。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