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香漫溢的夏夜,桥头镇文化中心剧场内光影流转。当《桥头情》的旋律响起,舞者水袖轻扬勾勒出东江碧波,观众席间白发老者轻拍膝盖跟唱“莲湖柳浪连天际”——这场集结千余作品的“绿美桥头”征文颁奖礼,在7月6日晚化作沉浸式生态诗会。东莞朗诵协会会员陈帆手持泛黄纸页走上舞台,聚光灯下《在桥头读荷花》的诗行随抑扬顿挫的诵读苏醒:“当月光浸透第三片荷瓣/镇志第186页的墨香开始返青…”台下,散文获奖者李淑娟眼角泛光,她的《古巷绿痕》中那株爬满百年碉楼的薜荔,此刻正随声波在剧场穹顶生长。
活动背后跳动着一组硬核数据:历时四个月的征文吸引1045封来稿,邮箱曾因单日涌入207篇诗作短暂宕机。农林水务局副局长刘振宇将沉甸甸的铜质鸣谢牌匾递向中交华南公司代表时,背景屏倏然亮起企业支持清单——这些资金化作舞台上32套荷塘主题全息投影设备。当《我爱你中国》合唱声震梁柱,工作人员正将新鲜出炉的《绿美作品集》搬至签赠区,墨绿色封面烫着荷瓣暗纹,扉页编号0001的赠书将被永久收藏在镇史馆。“每首诗都是生态建设的注脚。”作家诸葛斌摩挲着作品集内页坦言,他描写松山塔影的组诗获奖后,已有文旅部门联系设置观景打卡点。
这场始于三月春天的文学邀约,终在盛夏结出跨界果实。在《东深供水工程》的朗诵声里,观众席第二排的水利工程师张工掏出笔记本疾书——诗中“铸铁管道蜿蜒如根脉”的意象,正启发他优化生态输水管网设计。而捧着小说二等奖证书的中学生王琳,刚收到镇作协入会邀请。散场时,荷塘主题的文创书签在人群中传递,书签背面印着二维码,扫码可见1045篇投稿生成的“绿意地图”,每个光点都标记着作者笔下的桥头生态坐标。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